提起当今世界顶级主战坦克,抛开多款缺乏实战经验的型号,真正在枪林弹雨中磨练最多的当属M1坦克系列,不管是在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M1系列坦克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至少对外宣传是这样的。
M1主战坦克
可是M1主战坦克本身并不是一款性能多么突出的坦克,那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M1A2这样的顶级装备的呢?
性能一般的M1
M1坦克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投入研究的坦克项目,到1981年服役。该坦克的研制对美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此之前美国的装甲主力是“巴顿”系列,对这种体形高大的坦克,美国也明白它在苏系主战坦克面前是捞不到便宜的。在新的滑膛炮和复合装甲的冲击下,美国展开了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项目,旨在走出一条坦克设计新思路。
M1开火瞬间
从整体来看,M1彻底摆脱了“巴顿”系列坦克那种高大的铸造的结构,将降低车体正面投影放在设计的重点上,因此M1坦克整体高度下降不少,只有2.4米;以往的铸造车体和炮塔被取消,原车体采用焊接钢板构成,并采用大倾斜角布置,以增加抗弹能力,同时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开始布置陶瓷复合装甲。
巴顿坦克
动力上采用了暴力且吞油的燃气轮机,能够比较均衡的输出1500马力的动力,虽然低速时燃油消耗仍然高居不下,但是不差钱的美军并不心疼那点油钱。暴力的发动机带来的是轻盈的驾驶体验,比起之前动力反应稍微有点缓慢的“巴顿”系列,美国装甲兵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火炮上比较麻烦,同时期120、125毫米滑膛炮已经确定是未来的主力装备,但是美国一时拿不出120毫米滑膛炮,只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暂时用一门105毫米线膛炮代替了。
吊装发动机
此时的第一代M1主战坦克,其105毫米的主炮已经明显落后;装甲防护上正面加上复合装甲,面对脱壳穿甲弹时大致等于350~4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面对成型装药破甲弹时大致等于700~800毫米均质钢装甲,防护能力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只能说在80年代属于中庸水平;只有坦克的机动还不错,但是如此吞油的发动机没点本钱还真玩不动,算是优劣互抵吧。
M1的升级
M1主战坦克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了未来坦克的作战需求,会对火力、装甲和机动需求更高,为此坦克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例如动力包等,整体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冗余度,具备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大量升级的能力。
M1A1主战坦克
M1A1是第一个升级版本,主要的改良是火力和防护能力。主要终于用上了莱茵金属公司技术的120毫米滑膛炮,这门火炮的威力当然是可圈可点的,而美国还在它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作战效率当然更胜一筹。
装甲防护是升级的重点,不仅在原有正面装甲的基础上焊接了一层80毫米装甲,还改进了间隙填充物,使得防穿甲弹能力提升至400毫米均质钢装甲以上。更重要的是美国用衰变铀复合装甲取代原有的,整体防护能力瞬间上升至660~680毫米均质钢装甲,成为同时期里最强的。
M1A1主战坦克
M1A2是M1的第二个升级版本,这一时期主要的升级就是坦克的软配置。坦克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安装了综合信息通信设备、坦克定位标定和GPS导航设备,这一改进对坦克来说尤为重要,让坦克在沙漠风暴中也能相互之间联系并准确地往目标前进,指挥官还能清晰的协调坦克,据称高级指挥官还具备超越射击能力,也就是说高级指挥官可以不通过车组成员,直接遥控坦克攻击某一目标,而成员要做的就是保持坦克的正常运转和装弹,当然这种情况是十分紧急的时候才进行,一般是不会这样的。
M1A2主战坦克
M1A2的另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就是开始采用贫铀弹,对这种被认为有辐射的弹药,美军当然一口否定,外界却认为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低。
实战造就战神
M1系列坦克之所以被认为是顶级的坦克,主要是它经历的几场实战,不管战斗是不是如美军声称的那样能击穿一切对手又防住一切打击,但是它在美军手中的损失率确实很低,加上各种宣传也就把M1系列坦克捧上天了。
贫铀穿甲弹
可实际分析就会发现,美军M1参加的战斗是在整体优势的情况下作战,坦克不用考虑对方的空军打击,而是专注于地面战,而地面战本身又能得到直升机、战斗机的支援,坦克反而像是打扫战场的,这种情况能出好战绩并不奇怪。
挑战者主战坦克
既然M1集那么多光环于一身,自然就会受到挑战,勒克莱尔、挑战者和豹2等主战坦克都宣称自己比M1更强,至于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反正那些陷入游击战的M1倒是被打爆了不少,看来失去整体优势的M1系列坦克也不是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