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九黎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看得很心塞。
某快递寄存点频频失窃,工作人员遂报警。
通过监控,民警发现有一对骑电动车的母子多次在附近逗留,举止异常。
民警随即找到该女子的家,在她家里发现了很多别人丢失的快递。
民警问:「是不是你小孩拿的?」
女子狡辩:「他没注意,拿错了吧。」
民警追问:「是你没注意,还是他没注意啊?」
在证据面前,女子最终还是承认了,是她唆使自己的孩子去偷快递。
而她之所以这么做,竟然是认为小孩还小,偷窃的话,大人或许不需要负责任。
孩子心智尚不成熟,他对是非正义的标准,往往会来自父母。
孩子可怜,妈妈可恨。
最后民警对她说了一句扎心的话:「你叫小孩做这种事情,到时候他长大了做点违法的事,让你哭都没有眼泪!」
民警的话,振聋发聩,他点出了孩子犯罪的本质来源:父母和家庭。
孩子犯罪,到底与他的父母有多大相关性?
在《我是演说家》中,女警官齐艳艳做了一篇《少年犯罪谁之罪?》的演讲,她说:
「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研究中,我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功能失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最容易招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是这三种父母:
品行不端的父母
现实中多的是活生生的、令人唏嘘的例子。
小时候有个邻居弟弟,乖巧可爱,可他妈妈却喜怒无常,经常对他拳脚相加。而唯一能博妈妈一笑的事,就是每次去市场,在妈妈示意下顺回一把菠菜、一个萝卜。
这件事邻居们都知道。一个奶奶跟他说:「你这样拿别人东西就是小偷啊!」
孩子天真地说:「可我妈妈高兴啊。」
别人都可怜孩子遇到这样的妈妈,而孩子却为能帮妈妈做事、让妈妈高兴而自豪。
19岁那年,他不再是那个乖巧的孩子,而是成了一名盗窃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过:「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每个孩子都曾把父母的言行奉为真理。
「妈妈说不能吃糖」、「爸爸说不能跟坏小孩玩」……父母的言行,是孩子言行的标准;父母的三观,是孩子三观的启蒙。
著名诗人多萝西·劳·诺尔蒂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对待,他们将学会正义。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父母乐于分享,孩子就慷慨;父母诚实公正,孩子就正义。
品行不端的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最初的镜子,很容易使他们走歪路。
想知道自己孩子二十年后的样子吗?看看自己就知道了。
无度纵容孩子的父母
去年,贵阳有个熊孩子,趁着家长不注意,随手往楼下乱扔东西,结果把一部价值100多万的豪车砸坏了,维修费起码好几万。
车主找来后,家长态度十分恶劣,称「孩子不懂事,不是故意的」,而且还反咬车主:「你把车停在指定车位了吗?」
当有人询问:「你们没有教育孩子不可以乱扔东西吗?」
家长更语出惊人:「你觉得两三岁的小孩,他能接受教育吗?」
新闻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
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儿女》中说:
「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还小,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需要家长的指引和管教。
但如果家长也颠倒是非黑白,毫无底线地纵容和袒护孩子,孩子将永远失去成长的机会。
与上面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生在成都的一件事。
一个9岁的孩子因为贪玩,将电梯当成玩具,淘气地把自家楼层以上的楼层键都按了个遍。
妈妈知道后,认真地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会耽误很多叔叔阿姨的时间。」
最后,她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写检讨,和邻居们道歉。
刚开始孩子觉得丢脸,可是当妈妈把邻居在检讨下方的留言读给孩子听后,孩子得到了满满的鼓励。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当孩子真的做错事了,父母一味的维护、纵容,表面上看能够让孩子免于责罚,可最后你会发现,这才是对孩子最残忍的教育。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杜绝一味纵容。
暴戾冷漠的父母
曾经在微博里看到一位网友@小林的内心独白 这样写道:
父母隔三差五吵架,小时候还见过他们打架,当时就知道哭,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心里害怕极了,到现在我也只能在一边不敢说话。
他们吵完了,有时候会冲着我发脾气,有时候跟我说对方有多么不对,还要求我必须表态,打算站到谁那一边。
家里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会爆炸,而我逐渐学会了父母的相处方式,下意识会用吵架、谩骂、暴力来解决问题,我不知道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就是家里时刻上演的暴力情节。
目睹暴力的孩子,会恐惧、怨恨,但自己往往也会走上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道路。
前段时间,有一个丈夫家暴妻子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丈夫对妻子推推搡搡,嘴里好像还在谩骂。然后狠狠一推,妻子的头撞在门框上,晕倒了过去。
丈夫觉得意犹未尽,又拎着妻子双脚,随手把她甩到一边。
这时,一个小男孩哭着跑过来,抱着爸爸的大腿,阻止爸爸继续殴打妈妈。
爸爸置之不理,一把把妻子扔出门外,还嫌弃地踹了一脚。
但让人感觉恐怖的,除了这个爸爸的家暴之外,还有大儿子的表现。
视频中,他淡定地走到妈妈身边,冷漠地看看她,与弟弟的恐惧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推测出,这个孩子已经看过太多次爸爸家暴妈妈的场景,已经麻木了。
孩子在家庭中看到的,就是他眼中的世界,长期生活在暴力冷漠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也渐渐会变得冷漠。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整个家庭的圆满,才能成就个人的圆满。
一个暴力丛生、缺乏温暖的家庭,会断送孩子的退路,并将他们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台湾著名的身心灵导师赖佩霞在《我是演说家》曾经做过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一开篇,她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人人都是小偷,只有一个警察,谁是叛徒?
如果一个家庭,人人都是警察,只有一个小偷,谁是叛徒?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出厂设置,给他的人生输入了最原始也最重要的信息。好的坏的,他必须照单全收。
父母品行不端、三观不正、暴戾冷漠,最终埋单的,往往是孩子。
假犯罪学上有句名言叫:「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用尽全力保护孩子善良的本性,不要将孩子,培养成犯罪分子。
作者:九黎,职业媒体人,业余写作者。八一八婚姻和爱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儿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