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4轰炸机_“鸭嘴兽”凶猛,除了俄罗斯以外我军并不适合装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0
导读

但即便后来苏-34在苏-27机体上进行了大幅度改装,特别是新换的宽扁并列双座机头、增加机内燃油空间、安装相控阵雷达和各种电子对抗设备并加长加粗尾椎以安装后视雷达等“大手术”,苏-34的整体研发与后续使用花销,…

苏-34“鸭嘴兽”因何而生?

【每点新防务(1009期)·2月1日】:2020年1月25日据外界报道,俄罗斯空天军将在今年获得装备新型通用侦查吊舱及更新航电设备后的苏-34战斗轰炸机。这种新型通用侦查吊舱,是在苏-34多年在叙利亚实战中获得的经验和反馈为基础研制的新型装备,可以使用无线电、光电和雷达等手段对目标空域展开侦查,将大大提升苏-34战斗轰战机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探测能力。这也是苏-34自从服役以来所进行的较大幅度升级项目。

但这种升级对于苏-34来说,其实是姗姗来迟了许久。毕竟这种设计与上世纪80年代,并因为苏联解体、俄罗斯国立衰退而延宕到2007年才开始量产的战斗轰炸机来说,差不多可以坐实“服役即落后”的名号。但“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苏-34上的航电系统以现在的技术发展来衡量,无疑是较为落后了,可如果放到其研制初期来看,这种苏霍伊设计局用来对标当时美国F-111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的“新”机型,无疑拥有当时苏联最先进的航电设备。可是苏-34在设计之初却碰到了一个与美国F-111一样的难题:这货压根无法满足被赋予的“制空”与“攻击”兼顾的职责!于是,苏-34的未来发展路线与F-111变得类似起来,都走向了专业“攻击、轰炸”的路子,而弱化了“战斗”能力。

其实苏-34的诞生被苏联军方寄予了厚望:替代老化的苏-24战斗轰炸机和图-22M3远程轰炸机,依靠创新的双人并列机组,执行全天候、对地对海目标的深入打击,也可依靠自身先进的电子设备执行侦查和电子战任务。更重要的是,苏-34可以凭借强大的远程飞行性能和纵深突防能力,发起对北约纵深的后续梯队和后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必要时还可以利用苏-34进行防空压制和大纵深的战术核突击。苏-34集中了高突防能力、大载荷航程和精确打击的特点,完全具备取代轻型轰炸机和部分中程轰炸机的能力,在战术灵活性上能够很好地适应了苏联空军作战体系。

苏-34也是苏-27的“嫡系”

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大阵营,不约而同的在航空装备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一种新机型甚至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开始了换代机型的研发;而新机型刚刚形成较稳定的战斗力时,其改进型或下一代机型就已经有图纸出现了。所以,在1967年首飞成功,1974年才装备苏军,1983年就推出改进型的苏-24,到了80年代中期就已经成了“牛夫人”——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项目成功后,就“顺手”利用苏-27的机体,换上了一个并列双座的新机头,就“攒”出了苏-24的接班人:苏-27IB。

这种新推出工程代号为“T-10V”的新机型,是苏联航空业在突破和掌握第四代战斗机大多数技术瓶颈后的新尝试,也是为了满足苏联空军对苏-24接班人的新要求而设计的。苏联空军要求新型战斗轰炸机能够在昼夜及复杂气象条件下,对于具备严密防空掩护的重要地(海)面目标进行攻击,机载电子设备能够保证长时间在低空利用地形跟随高速突防的需要,并拥有远距离搜索目标和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而当时又要考虑到该机型要适合大量制造,并拥有很好的使用成本优势。于是,苏联空军就侧重于在当时已经服役的米格-31、米格-29和苏-27之间选择合适的机体加以改进,以达到可以共享后勤、弹药等节约成本的目的。

于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以较好的气动设计、更强的改进潜力而中标,就出现了前面所述的以苏-27后机身加上新机头诞生出的“苏-27IB”。但苏-27IB仅仅是一个初始设计思路,后续还需要大量的改进与发展,以其可以满足苏联空军在2000年之后的作战需求。但即便后来苏-34在苏-27机体上进行了大幅度改装,特别是新换的宽扁并列双座机头、增加机内燃油空间、安装相控阵雷达和各种电子对抗设备并加长加粗尾椎以安装后视雷达等“大手术”,苏-34的整体研发与后续使用花销,都远远少于全新研制一种新型战斗轰炸机。

1987年,苏霍伊设计局以“苏-27”为基础,完了“苏-27IB”的设计草图。1990年4月,第一架T-10V试验样机由试飞员伊万诺夫驾驶完成首飞。同年6月,试验样机在“第比利斯”号(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模拟着陆。苏联这波“骚操作”当时成功的迷惑了许多外国情报人员,他们都把“苏-27IB”仅仅当作是一款“苏-27”的舰载教练机,而没人认为这种长相怪异的“货色”竟是恶意满满的新一代“空中杀手”!

苏-34与苏-30MK的比较

苏联空军在发展苏-27B时采用的是专机专用的装备思想,虽然俄罗斯空军的经济实力和装备规模不如苏联时期,但俄罗斯空军并没有调整基于苏联传统航空兵的作战思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在装备投入和资金上都遭遇了很大困难,但俄罗斯在大规模出口苏-30MK以换取经济利益时,仍然在不多的经费里投入资源来支持苏-34(苏-27IB的实用型编号)的发展。俄罗斯空军直到现在也没有接受苏-30MK这种“多用途”战斗机,而是在改进具备有限多用途能力苏-27SM和苏-35BM的同时,完善和装备攻击性能更加突出的苏-34来强化战术打击力量。

俄罗斯空军对苏-34和苏-30MK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苏-34这种至今只有俄罗斯装备的机型所特有的性能特点,以及不可替代性。要知道苏-34的研制过程异常坎坷,在经历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初期经济和社会动荡后,俄罗斯航空业为了自身生存问题而针对国际市场开发了本国压根看不上的“多用途”机型苏-30来“捞金”,继而反哺苏-34和苏-35等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并且在苏-34服役之初面临着雷达和瞄准套件故障重重、硬件和软件频频出错的艰难时刻,苏霍伊设计局依旧咬牙挺了过来。而反观苏-30MK的境遇则与其此截然不同,虽然苏-30MKI、MKK、MK2在国际市场销售火爆,卖出了数百架,但俄罗斯空军也只是看到其“多用途”能力还有些意思,买了几十架自动版苏-30SM“捧场”;海军航空兵也跟风买了50架替代苏-24执行对海打击而已。

苏-34和苏-30MK都拥有性能完善的雷达和电子作战系统,同样拥有由无线电/惯性/全球定位装置组成的综合导航系统,都可以保证对纵深敌方要害目标进行攻击的需要。不过,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和后视雷达的苏-34在电子设备整体性能上要略超过苏-30MK。苏-34本身在设计上就是强化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的战斗轰炸机,机体加装的防护装甲也使其在低空飞行时可以抵抗一定的火力杀伤,所采用的“突风抑制”系统还能够提高突防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

从这些方面来看,苏-34在突防能力上也比苏-30MK占有一定优势。虽然苏-30MK/SM具有较强的空战能力,可以与拦截的敌方战机周旋一阵,但其并不具备对敌方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主业还是担负远程护航、防空拦截和空优作战。这对于从苏联时代就异常重视前线支援轰炸和敌人后方遮断轰炸的苏俄空军来说,耐操而注重低空高速突防的苏-34自然还是无可替代的首选!

苏-34将持续升级服役几十年

苏-34由于不可阻挡的因素而延迟了近20年才迟迟服役,针对于从设计上以满足苏联时代空军需求的战斗轰炸机而言,在当今无疑是个落后产品。如果苏-34在“阉割”掉自身空战能力后按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投产,那么它将是当时世界上无可匹敌的对地攻击机,北约各国将不仅仅恐惧苏联的核打击噩梦,还将被苏-34穿破己方野战防空网而打击后方指挥所的可能而焦虑不已!但苏-34现在应用的仍然是20年前的技术,这就使其在总体结构、气动设计水平和作战性能上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虽然俄罗斯空天军现在依旧继承了苏联空军时代对于苏-34这种前线支援战斗轰炸机的“执念”,即便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研发和量产。但不可否认的是,苏-34在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高性能雷达、防空导弹、电子对抗设备所组成的现代化防空网面前,其引以为傲的低空高速突防战术已经能以奏效了。所以我们也看到这种“特制”的装备在高价格和应用面偏窄的现实中,俄罗斯空天军也没有大买特买,而是截止2019年10月份也才服役了123架苏-34,部署在包括叙利亚在内的7个基地中。

虽然俄罗斯空军新一代航空作战装备规划仍由多个机型构成,重型机在新航空作战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苏-34又是俄罗斯在2020年前唯一新装备的战术攻击机,承担着俄罗斯空军新的空战作战体系中战术打击的重点任务,并且随着现役的苏-24逐步因为寿命和技术问题退役,苏-34在俄罗斯航空兵的攻击作战配置中的地位必定将有很大的提高。可这些都是以苏-34的改进升级为前提的,毕竟未来如果要能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过招”,苏-34一定要拥有极强的“内功”和“外功”,否则就是单纯“送人头”的好心人。

所以我们看到苏-34自研制和服役以来,共进行了4次重大升级,时间分别为1999年、2004年、2005年和2011年。而且在先进武器、航电设备、专用吊舱和关键系统(例如发动机)方面是厂家对于苏-34的重点改进方向。而该机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开放式系统架构,使得升级工作能够简单快速地完成,无需重新设计机身,只需更换系统组件或更新软件包,即可适配最新的武器或专用设备。这就使得苏-34可以通过“升级”而不是“改进型”的研制,就能获得先进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的使用能力,进而大幅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早在2013年时,苏-34就被传出将换装新型的AL-31FM1或者AL-31FM2型涡扇发动机,这种AL-31系列的新型发动机,不仅拥有更强的推力,并且在更换时还无需对苏-34机身进行结构性修改,就能使得苏-34将升限提高1000米,燃油效率提升10%-15%。该型发动机还换装了全新设计的低压压气机、改善了燃烧室和涡轮的效能。并且在未来更好的AL-41F发动机产能提升后,苏-34还将换装这种俄罗斯当下最强劲的“心脏”,从而为苏-34提供加力模式下高达14-14.5吨的巨大推力,使其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而苏-34多年在叙利亚的实战积累,虽然轰炸地面目标并不困难,可是与美英等国战机和地面雷达进行周旋,却让苏-34倍感压力!甚至直到2019年10月,比利时空军还在波罗的海上空成功用机上的热成像设备,为闯入该空域的俄罗斯苏-34和苏-24拍下了“黑白照”。而如果这次换成苏-27或苏-35的话,恐怕比利时空军就来不及拍照了。但就是这些被“戏耍”的经历,使得俄罗斯发誓要为苏-34的电子设备做大幅改进,以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先敌发现的能力。好在这种努力俄罗斯早在2016年就开始,首批成果就是新型电子对抗吊舱和红外瞄准吊舱,当下已经交付给了俄罗斯空天军使用。

我国空军是否需要苏-34类型的战机?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是伴随着苏-34刚刚装备俄罗斯空天军就出现的,甚至还早于其装备就开始了。后来随着我国与俄罗斯接触洽谈定制一种以苏-27为基础的“多用途”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苏-30MKK时,俄罗斯肯定向我国推销过这种在他们看来对地打击效能更好的“前线战轰”的。但据说当时苏-34单价高达6500万美元,这个价格已经足够买两架苏-27或苏-30了。可以说苏-34不是我国不需要,只是当时高价、不完善和定位太过专一而导致我国暂时放弃了采购,转而专心补起了“历史欠账”,用有限的资金来弥补我国空军与世界空军强国的“代差”鸿沟!

2008年8月,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的战争中,苏-34首次经历战火的洗礼。第929国家飞行试验中心的两架早期型苏-34参战,执行了压制敌防空火力的任务。其中一架使用Kh-31P反辐射导弹攻击了格鲁吉亚军队的雷达,另一架则用机载L175“希比内”主动雷达干扰系统为深入格鲁吉亚领土攻击目标的苏-24M编队护航。干扰机效果很好,有效阻止了格防空雷达锁定苏-24,同时也压制了格军用9K37“山毛榉”(SA-11“牛虻”)地空导弹系统发射雷达制导地空导弹。

如果从苏-34执行这种凸显机载电子对抗系统的任务来看,我国目前装备的歼-16电战型已经可以顶替苏-34;而从对地、对海打击来看,我国歼轰-7A和空军新型升级版歼轰-7AII也能胜任。而且就这两种任务来说,我国歼-16甚至也能独立完成,并且歼-16电战型的电子对抗系统肯定要优于苏-34不少,即便苏-34装备升级后的电子对抗吊舱,两者也相差不会太多。毕竟俄军通用的“希比内”我军也进口并时常使用,多年来肯定也对其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但如果从大的战略方面来看,我国似乎对苏-34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因为我们的战略威胁方向目前几乎集中于沿海,所以我军希望距敌于国门之外,免得战火对我国沿海的经济重心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近些年更多的将大航程、大载弹量的苏-30、苏-35、歼-11部署到这方面。这些重型机不但可以执行对海打击,也能与周边国家的战机纠缠一番,而用途单一的苏-34则在这种侧重“猫鼠游戏”的环境中,几乎毫无用处。虽然苏-30MKK作为战术攻击机时存在突防能力不足的问题,歼轰-7A则因为机体设计和动力落后而缺乏足够大的改进提高潜力,但在所当下我国奉行防御为主、距敌于外的战略方针来看,苏-34依旧是极不适合的一个机型。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2691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