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虫”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是一句骂人话。不过呢,说它的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用词交不准确。只有王婆骂潘金莲“咬虫”,是恰如其分。
武松已经向何九、郓哥了解了武大郎之死的真相,知道有奸情、有投毒。但是,对投毒的具体细节,还没有了解。因为郓哥和何九,毕竟没有亲眼见到“大郎,该吃药了”这一幕,也没听到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商量投毒那一场。他们对杀人案的判断,还有一半是来自于猜测——万一潘金莲是好意,见武大郎受伤,想给他吃点河豚补一补、结果食物中毒了呢?
说实话,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想象,即使到了这时候,潘金莲还是可以抵赖的:偷奸是我不对,但大郎受伤,我也很难过。买了一帖药给他喝下,不知是药不对症,还是伤得太重,就此一命呜呼。这样一来,她虽然有错,但罪不致死。——武松替兄报仇,也许会轻罪重罚,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己把自己的罪责说得轻一点,总没有坏处。
不过写人物,要符合背景和性格。潘金莲再坏,害人、杀人是第一次,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在武松钢刀的威胁之下,她“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除了放帘子相遇、做衣裳通奸、捉奸踢伤武大郎之外,她还说到了“因何设计下药,王婆怎的教唆拔置”,一切的一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公平一点说,潘金莲除了自我欲望之外,大部分时候是受人怂恿。要让她完全策划这么一件杀人案,她的智力和勇力都达不到。具体地说,主意是王婆出的,武大死后也是王婆来善后的。王婆的罪责,并不比潘金莲小。
所以当她说了这些之后,王婆不由感叹“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意思是在潘金莲的口供之下,王婆没有抵赖的余地。
不能不佩服武松的精细。如果让老奸巨滑的王婆先开口,东拉西扯,说不定会把话说到什么方向上。只有让不那么老奸巨滑的潘金莲先开口,才可能在惊惧之下,还原事实的真相。所有的案中人,所有的罪犯,一个也别想逃脱。
是潘金莲的证词,定了王婆的死罪(后来到了官府,定罪“凌迟处死”)。当然在王婆看来,这不是她罪有应得,而是被潘金莲“咬”出来的,所以称潘金莲为“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