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
编 / 班亚
【搜狐健康】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2月03日00时05分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如何在地震中科学地防范与躲避,提高生存率,降低伤残率,正确认知地震中“往哪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别往床下“躲”
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安全,这种做法是以建筑物的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当建筑物的天花板因强烈地震发生倒塌时,这种方法就不可取了,因为掉落的天花板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将不堪设想。且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处。
2、别进衣柜“躲”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进入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同时造成的狭窄空间空气稀薄,氧供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难,不仅会错过逃生时机,还不利于被救。
3、别靠窗边“躲”
现在的建筑楼房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一次震动来袭,先是纵波上下动,后是横波左右晃,楼房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们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
4、别乘电梯“躲”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因为地震后紧接着会停电,一旦断电,上不来下不去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且电梯间容易崩塌垮掉,导致电梯快速坠落,构成对人体的次生灾害。另外,地震时电梯结构整体性丧失,亦不利于呼救及救援。
5、别入车里“躲”
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你在驾车,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而引发交通事故。地震中,建筑物等倒塌将压扁车辆,使车内的人丧失了逃生机会。同时,地震时灾情复杂,可能引发汽车燃油着火。
6、别在楼旁“躲”
地震的瞬间,房屋结构发生破裂、毁损和扭曲,结构破坏后的不稳定性,比如面临的余震、救援时扰动以及毗邻建筑物二次倒塌,构成了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故地震时要尽量快速躲开建筑物,特别更要远离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7、别钻桥下“躲”
地震对桥的桥台、桥墩、桥梁、支座等结构产生的破坏不容小觑,切记一定不要进入桥梁、隧道、堤坝,尤其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这些地方很容易在地震中发生塌陷,正可谓是“待在上面会掉下来、躲在下面会砸下来”。
8、别依电杆“躲”
地震躲避逃生时,千万要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如电线杆、变压器、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路灯、自动售货机等,除直接倒塌伤人外,还可能出现触电伤亡事件的发生。地震可导致电线零落,易引发火灾。
9、别近山峭“躲”
“地震—山崩—泥石流”是具有关联的系列自然灾害链,震区若在山区,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崩塌、滚石、泥石流等,切记这些次生灾害可能当即发生,也可能过后发生,像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等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更勿停留。
10、别忘往这“躲”
地震中如何躲避是逃生的重要环节,作者主张应因地制宜把握“三间”原则:一是室内三角避震空间,比如内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二是户外平面避震空间,比如应急避难场所、公园、操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三是人体屈曲避震空间,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护头颈、口眼微闭、用鼻呼吸的体位形成的自救空间。
附:地震应急救护口诀
(一)
颅骨裂缝脑液流,耳鼻漏出勿阻留。
头部略高禁倒流,阻断感染生命留。
(二)
颈椎摆动损伤易,抬颌后仰莫随意。
双手护颈两侧翼,生命中枢须留意。
(三)
胸廓刺进锐器物,急切拔出大错误。
双手稳固插入物,避免气胸不耽误。
(四)
腹腔肠道溢出来,切忌将其填回来。
碗盆罩住扣起来,腹膜炎症不早来。
(五)
腰椎损伤莫轻视,头脚相扣再伤易。
躯体平搬动作佳,规避截瘫靠大家。
(六)
肢体骨折不盲目,两根木条来捆住。
远端指趾不麻木,血管神经保护住。
(七)
意外伤害出血急,血液丢失休克至。
指压近心把血止,早期应对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