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挑起的战役,人们从不重视到抢购口罩到全球断货。口罩似乎成了人们在疫情人数增长之外最关心的问题。今天大福就来为你盘点一下常见的口罩使用误区。
一.口罩“不离嘴”才最安全
错!对于普通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多的地方扎堆聚集。只有在公众聚集的地方才应该考虑佩戴口罩。如果在通风良好、人员稀少的地方,如球场、河边等处运动散步,只要保持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不着戴口罩。
二.口罩一次性,用了就得扔
错!口罩的合理使用时间,目前为止并没有定论。在接触感染者等高风险情况下,建议4小时更换一次 (口罩被污染时马上扔掉)。 对于普通人来说,口罩没必要“用完就扔”。在口罩普遍紧缺的当下,如果只是买菜、出门简单用一下, 没有长期处于人多且空气闭塞环境,用完口罩只需要把贴脸的一面折起来 (脱口罩时不要用手碰触里面), 拿回家后放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下次可以继续用, 口罩重复利用是没办法中的办法,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注意,用过的口罩不能清洗后再次使用,会破坏其中的过滤结构,使口罩的过滤效果大打折扣。
三.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错!“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各自标准中都要求细菌过滤效率≥95%,但“医用口罩”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没有要求。(注意,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罩的过滤能力。N95中的95,指的就是口罩在85L/min的空气流量下,对NaCl颗粒这种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果要≥95%。注意,注意和细菌过滤效率区分开。)
“医用口罩”也没有防液体渗透等要求,“医用外科口罩”可以基本满足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防护病毒的要求。它们的外包装上不一定会写明YY/T 0969或YY 0469 (也可能写的是各自执行的企业标准)。所以 对于普通消费者,区分“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的方法,主要是看包装上的名称。
什么?买不到“医用外科口罩”,只有“医用口罩”卖啊!那你还往人多的地方去干什么?老实在家呆着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实在没有,戴总比不戴强。
四.只有N95能防病毒
错!医护人员由于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他们佩戴N95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是应该的。普通人置身于相对安全的环境,由于新冠状病毒需要借助气溶胶 (如说话、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口腔飞沫,是非油性颗粒物)传播,就算是医用外科口罩,也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五.有呼吸阀的口罩不能用
错!很多人看到医院物资采购名单时,发现医院需要的是无呼吸阀的N95医用防护口罩,就认为带呼吸阀的口罩不好或者不安全。其实这样说并不完全正确。
口罩的作用是阻止他人的“口腔飞沫”传播给自己,同时也阻止自己的“口腔飞沫”传播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口罩起到的是一个双向阻隔作用。
而呼吸阀就像一个单项阀门,在口罩使用者吸气的时候关闭 (让口罩过滤材料过滤出“好空气”让使用者吸入),呼气时打开 (快速排出使用者呼出的气体),这时呼出的气体有一部分是没有过滤的,这就给他人造成了风险。所以医护人员不能使用带呼吸阀的口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六.国外的口罩就是好
错!其实各国的口罩标准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看到的数据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国家使用的标准不同,检测方法也不同导致的。之前我们已经告诉大家,对于一般性预防,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用不着盲目追求N95等级。
现在大福 将国外非医用口罩与国内非医用口罩的过滤效率做一个粗略地排序,供大家借鉴:FFP3=DS3≈KF99≈N100=KN100>FFP2=DS2=KF94≈N95=KN95>FFP1=DS1≈KF80≈KN90。
重申一遍,不用盲目追求口罩的各项数据,关键是少出门、多洗手。
七.自制纱布口罩更可靠
错!无论是12层还是24层的纱布口罩,过滤效果都难以与N95甚至医用外科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对防液体渗透功能有要求,可以起到阻隔口腔飞沫的作用。但纱布口罩非但过滤效率低下,其易吸水的材质反而会随着呼吸吸附水分,起不到隔离飞沫的作用,造成安全隐患。
最后,感谢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的疫情战士,你们的辛苦我们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