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使用地图导航的朋友们,你们觉得什么地图APP才是最好用的?
与收到无数吐槽的百度和高德相比,Google Maps毫无疑问是风评最好的地图APP,不管从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还是从技术架构上来看,Google Maps的领先程度都不是一星半点的。
如果,你现在接到一个任务,想想你该如何完成它:让Google Maps和你一起,在城市道路上制造一场拥堵。
我猜,你现在眼前浮现的应该是一排屏幕和一群最顶尖的黑客,毕竟,你现在需要黑进Google的服务器,还要骑劫它,让Google Maps能够如你所愿为所有使用这个APP的用户在一条原本畅通的道路上显示出令人窒息的猪肝红,然后改变所有人对道路的选择。
我猜,你还经常听到互联网的顶尖人才们挂在嘴边的一句鸡汤——大道至简,最难的问题通常都有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当然,我猜,满脸崇拜的你其实并不知道这句鸡汤到底意味着什么。
下面这段视频,就是你刚刚接到的这个任务的一个解决方案,你,猜对了吗?
视频显示,德国艺术家Simon Weckert Weckert拖着一辆红色的小货斗(不是车)在路上行走,货斗里装着99部智能手机(可能是租来的或者都是一些二手货)。随着Weckert持续在街道上行进,所有的电话也都跟着他在地图上画出相同的路线。请注意,在视频的另外一个窗口上,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因为Weckert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他所经过的道路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逐渐从健康的的绿色变成了愤怒的红色。而事实上,整个过程中,Weckert所行进的道路上并没有机动车辆,只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和Weckert,还有那一货斗的智能手机。
Weckert用他的实际行动在一条根本没有车的道路上成功地让Google Maps制造出了一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拥堵”,事实证明,Google Maps可能比你我想象的更容易犯错。
现在,看到什么才是“大道至简”了吗?是不是被这个略显“沙雕”的行为艺术震撼了……如果说Google Maps基本上能够代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水准,那么Weckert这次的“黑客行动”从技术维度上看毫无疑问是“农耕”级别的,但是,很遗憾,它成功了。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Google Maps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所有已打开Google Maps的iPhone和已打开位置服务的Android手机都会在使用期间将匿名数据发送回Google。这使Google可以在任何给定时间去分析某一道路上的汽车总数以及各自行驶的速度,并由此得出这段道路上的拥堵状况,再将这个结论下发至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机上。显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Google Maps一家,Apple Maps,Waze,诺基亚的HERE地图、Mapquest、百度地图,高德导航都是此中好手。但由于用户对于“准确”和“实时”的要求,基础数据量、数据交换和分析能力成为了Google Maps脱颖而出的根本优势。
Google还可以能够根据建立的长期模式,依靠某地交通运输部门交换过来的数据以及用户所提交的数据来预测交通量,从而实时更新世界各地的道路状况。而曾经是Google Maps首席项目经理的Amanda Leicht Moore说过,整个系统运行的根本逻辑,其实是建立在用户对于Google Maps的信任之上,也就是说,我们上传数据并心甘情愿地按照Google Maps所提供的参考路线行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条件地相信,Google Maps知道从A点到B点的最合理(最快/最短)的出行路线。
然而,Wackert在这次“Google Maps Hacks”的行动中,却用手动的方式,强烈地撼动了我们对技术的固有信任。这个简单的实验背后,其实并不简单。
在Google Maps中,Google借助其地理定位工具,创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允许用户和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地图实现交互。首先,这意味着很多与制图学话语权有关的问题必须重新讨论,有些结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其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在使用期间所做出的授权与Google Maps内的监督、控制和约束机制之间关系如何?具备这些功能的地图APP是否能够作为一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网络,来确定出行参与者的行为、观点和事实呈现?实际上,地图本身就是知识状态和权力状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无法抹去的深刻其中的权力分布。Google基于仿真的地图和世界模型一定程度上确定了物理空间的现状以及出行主体动作模型的发展。
Google Maps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地图的整体期望,这和我们过去从纸质地图上去简单地确定位置以及出行过程中靠翻阅纸质地图去决定路线呈现出了本质上的差异。同时,被改变的还有我们自己和我们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方式,我们心甘情愿地向Google这样的公司无条件地发送大量信息,不过是为了换取更加方便的通勤过程。
同样有趣的是,Weckert的这次行动让我们可以认真地思考一下在日常通勤中,我们在整个出行体系中给予汽车的空间和它实际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否真的匹配,而我们所无条件信任和依赖的数据似乎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靠得住,就算不被用来作恶,也很有可能轻易地就能让你南辕北辙。同时,它还暗示了其他很多种具有“擦边球”性质的可能性,从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欺骗性的交通规划来引导无辜的民众进入设定的陷阱到可以轻易地让自动驾驶汽车陷入混乱,当你手里同时有几十部智能手机的时候,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
系统被“黑”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风险,“攻”与“守”是互联网世界里永恒的话题。但是Weckert以一种非常新奇的方式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一套被“黑”的系统。如果一个人,一个小货斗和几十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如此容易地造成交通的混乱,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评估给予Google的访问权限?我们有多少生活是在围绕着它旋转?
本文的“黑客攻击”技术非常新颖而朴实,并且易于操作,但是我们并不鼓励大家进行尝试,我们既不想你因为扰乱公共交通秩序被抓,也不鼓励你就此开启买卖二手智能手机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