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已经走出春节假期,开始了线上办公,却仍有一种不真实感包围着我。
2020年画风突变,可以说是地狱开局。最牵动大家的,就是正在持续的疫情。
来自微博@陈小桃momo
无数平凡的人站了出来,化身成为城市英雄。
但某十字会的操作, 真是骚断了腿,让人大跌眼镜。
作为经常出现在教堂、医院等场景的标志, 「十字符号」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
那么,「十字符号」是怎样一步步走进人类的历史中呢?
从刑具到信仰象征
最初的十字架,作为罗马帝国的一种刑具,登上了历史舞台。
奴隶制下的罗马,奴隶主们往往将敢于反抗或逃跑的奴隶钉死在高高的十字架上,起到威慑的作用。
当十字架上挂着的不再是奴隶时,它存在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约公元33年,基于宗教和世俗的原因,耶稣被钉在了原本用于惩罚奴隶和罪犯的十字架上,并留下了死后三天复活的传说。
格吕内瓦尔德《钉刑图》
作为耶稣受难的工具,十字架被赋予了宗教含义,代表着上帝对世人的爱与救赎,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志。
公元392年,杀死耶稣的罗马人宣布取缔所有异教,基督教成为了国教。
代表上帝的十字符号飘满整个欧陆,欧洲大陆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现象。
包括英国、瑞士、希腊等16个国际和地区,都出现了以十字符号为主体的国旗。
到底是在谁在抄袭,估计他们自己也傻傻分不清。
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前期,宗教题材的绘画都占据了艺术创作的主流。
基督受难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更是成为了值得被铭记的画面。
罗杰·凡·维登《下十字架》
维登的《下十字架》,画幅巨大,人物接近真实大小,被收藏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部分:耶稣的头部
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身躯动态细致入微的描绘,维登将基督被扶下十字架的瞬间动态化为永恒。
部分:悲伤的信徒
维登在画面中采用大量相似的人物动态,这种原本违背画面原则的构图方式,反而让人物间的空间关系变得紧密起来。
画中人物极度忧伤的体态和表情,让人觉得这真实感仿佛来源于雕塑而非绘画。
在宗教的加持下,原本视为惩罚与罪的工具,成为了神圣的标志。
人们因信仰而凝聚,在虔诚的仪式中,高处的十字架则越发的光辉。
从神到人:红十字
文艺复兴后,人们的目光从对神的敬仰更多的转变到了对于自身的审视。
十字符号不仅以「神」的十字架出现,更被灌注了「人」的精神。
时间拨回到1828年,亨利·杜楠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瑞士家庭,自带富二代身份。
亨利·杜南
此时,人道主义思想正在蔓延整个欧洲,杜南也身受感染,乐于助人的他从一名富二代转变成“杜大善人”。
做好事是需要花钱的,或许是出于上帝的眷顾,“有钱任性”的杜南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成功。
1859年,31岁的杜南为了拿到法国某地的土地所有权,给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写了一封信。
为了表达敬意,他决定亲手将信交给拿破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拿破仑三世,伟大的拿破仑的侄子
法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君主
拿破仑当时正在御驾亲征意大利,杜南追逐着他的脚步,一路穿行在战场。
战争从来都不仁慈,到处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治的士兵的哀嚎,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杜大善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组织周边的平民救助士兵,甚至还建立了临时医院。
红十字logo
如果有一个组织可以保持中立,自由出入战场,为伤病提供志愿救治服务......
这个想法在杜南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因为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在你需要完成一个目标时。
1863年杜南和其他四个伙伴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前身。
由于成员都是瑞士人,所以他们将瑞士国旗的颜色颠倒后,作为了自己的官方标识。
瑞士国旗
1876年,这个致力于人道志愿救助的组织正式更名“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作为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的杜南。
清末,传教士在中国照片
红十字会与中国的渊源,始于清末。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地点在中国东北。而当时的清政府宣布保持中立,怂就一个字。
由于战况激烈,各国纷纷派遣红十字会救援当地侨民。清政府倒是也派了轮船去,结果俄国说这不是红十字会的船,不予保护。
消息传到上海,群情激奋。
民间商人沈敦和,深感中国也急需成立红十字会,积极奔走。一边与在华传教士进行联络,一边求取清廷的支持。
1904年3月17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宣布成立,这便是后来的中国红十字会。
整个日俄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急难民总数达到46万7千余人,备受社会各界好评。
1920年,沈敦和先生病逝,距今正好100年。
不论是中世纪散发着白色圣光,代表着神圣、祝福的十字架。
还是象征着生命红色,施以援手、人文关怀的红十字。
对人类而言,都有着积极美好的意义,是善与光明的象征。
千万,千万,别把 「十字符号」玩黑了。
毕竟,什么时候,人类都需要希望。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粉,mua~
2020年真的有点难过,所以我们打算......
在明天的二条开启温暖的新栏目
希望通过你们的故事传播一丝温暖
期待你来和我们分享哟~
*本文参考来源
[1].罗杰·凡·维登《下十字架》:基督之刑,感同身受
[2].聊聊中国红十字会的陈年老八卦 马伯庸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对内容版权问题有所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如遇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