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发展从追求大口径舰炮到“导弹致胜”,军舰上的装备一变再变。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军舰为载体标准,按照军舰本身的结构、尺寸规定武器装备的规格。但也有少数军舰是为了一款装备专门建造的,比如英国现代军舰的开山之作——“郡”级驱逐舰。
一、跑在苏联人前头的导弹
1949年,英国从秘密渠道得知苏联准备立项研发一款新型轰炸机,弥补自己没有全天候重型轰炸机的遗憾。为了防备这款高空轰炸机对航母舰队的威胁,英国从1949年开始为航母外围的防空任务专门研发了一款导弹。
1950年,苏联正式决定研发新型高空轰炸机,这就是后来的图95“熊”式轰炸机。而英国人也用行动证明“信息决定胜负”,他的盾早在矛还没出生之前就做好了准备。
这是世界上第一代舰载中程区域防空导弹,外形也比较独特,1个液态燃料发动机与4个固态助推器组成的推进系统布置在弹体前段。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推进系统在导弹升空过程中便于脱离。
不过尴尬的是,英国人准备的时间很早但产品却不行。最大27公里的射程只是纸面数据,其笨重的身板在实战中到底能表现如何一直令人堪忧。后来“海参”又继续研发第二版,除了继续加强防空性能之外,还增添了反舰能力。英国人对第二代“海参”寄予厚望,曾在图纸上画出了攻击效率更高的核弹版。可考虑到笨重的“海参”一旦没有击中目标,极有可能会连累自己,所以核弹版没有上市。
当时的雷达电子技术也没有现在这般先进,相关的机械和电子装置体积都非常硕大。加上6米长、翼展1.44米宽、重达2吨的导弹本尊,英国除去航母任何一艘现役的战斗舰都配不上这个庞然大物。
于是英国决定另造一级驱逐舰专门安装“海参”导弹系统,“郡”级驱逐舰就这样诞生了。
二、“海参”御用舰
由于“海参”的精准度比较差,所以英国在“郡”级驱逐舰定型时倾向于全火炮武器搭配,以弥补驱逐舰的火力问题。后来几经协调才决定,除了安装一门常规的115毫米口径舰炮和两门40毫米口径的双管炮以外,鱼雷、反潜武器、近程导弹防空武器等其他驱逐舰有的都要配齐。
军舰定型后,英国海军决定建造4艘,由于这一批军舰都以英国郡县级地名命名,“郡”级驱逐舰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军方在使用之后对该级舰感觉很满意,庞大的“海参”导弹迫使“郡”级这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造得很庞大,满载排水量高达6800吨。
那个时代驱逐舰和巡洋舰的界限分得很清楚,“6800”这个吨位已经达到了轻型巡洋舰的标准,这一点让“郡”级驱逐舰的舰长们很满意。因为他们可以凭此比别的驱逐舰长履历更有优势,可以更快地获得提拔。
而对于海军高层来说,“郡”级驱逐舰可以作为驱逐舰级与巡洋舰级军官调动的缓冲区,这样解决了人事上的大问题。于是“郡”级驱逐舰又被增购了4艘。
三、第二批的尴尬
新一批的“郡”级去掉了舰尾繁多的反潜装备,腾出来的空间改建为一个机库,可以停放反潜直升机。“郡”级又成为英国第一款可以搭载直升机的导弹驱逐舰。
只不过这个设计有些糟糕。
现代的驱逐舰尾部都会留有机库和飞机甲板,供舰载直升机起降。而“郡”级建造的时候,舰载防空射控雷达还不能有效整合在一起,背后的视野范围需要专门在船尾设置一个分站点。
这就需要机库和飞行甲板往前挪动,腾出安装雷达的位置。这也就罢了,偏偏“海参”导弹的发射箱也设置于船尾的位置。平时导弹以水平放置方式躺在下甲板弹舱内,发射时需要用吊车吊装进旋转式发射器。
舰艇尾部不富裕的空间迫使发射箱的操作区与机库的操作区产生一些重合。说白了吊装导弹发射箱的时候,机库不能打开;如果需要开飞机,则不能安装导弹。
如此的不方便已经让使用者很挠头了,可严守传统的设计师还别出心裁的利用“海参”导弹撑大的船体,在舰艏安装了一个“上将舰桥”,即巡洋舰或战列舰才会配置的指挥级舰桥。甚至还专门在甲板上腾出一块地方铺设木制甲板,设计师的理由是:有助于军舰“展示国旗”的职责。
作为“郡”级舰的核心,“海参”防空导弹也与时俱进般进行了改变。以前发射器是空的,需要临战前安装导弹发射箱,好比是一把没有上弹夹的手枪;第二批“郡”级服役后,就改为发射架提前装好一批导弹,好比手枪安了弹夹也上好膛,由此让全舰的备弹量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可这样看似合理的操作让“海参”变得更为复杂,装填时间反而越来越慢,根本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防空威胁和饱和攻击。
四、最后的最后
从为导弹量身打造军舰,到分崩离析式的二次升级,“郡”级驱逐舰的性能数据如何已然不重要了。因为在其服役的10年后,新建造的导弹驱逐舰就领先了“郡”级将近一个代差。
经过马岛战争的洗礼,“郡”级充分暴露了自己在实战中“战不能战,只会添乱”的能力,于是在战后被英国迅速清洗,除了一艘留给自己的海军学员训练用、一艘低价出售给巴基斯坦,大部分都贴补给了智利。
这款在英国海军史上创下诸多第一的“传奇”,最终以落魄结束了自己不甚“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