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时间慢下来,和妈妈煲电话粥。
妈妈说:“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大扫除,你都躲远远的,因为你觉得那些犄角旮旯很脏,连看都不想看到。”
我笑说:“你确定不是因为我懒吗?”
妈妈说:“懒,肯定也有,平时自己房间都懒得收拾的主,经常要盯你很多次,你才开始收拾。”
顿一下后,妈妈说:“但没想到你成家后倒是把自己家收拾地很利落。”
我说:“因为这是我组建的家,我要负责啊~”
这么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非但我的小家,还有我这个人本身,在离开了父母后,都开始对自己更负责了。
比如:小时候,父母一直提醒我饭后漱口、刷牙要竖着刷、多吃水果、多看书……
但我却经常忘记,若他们提醒,我就做一下,没有提醒,就永远养不成这些好习惯。
可从我成年独自生活开始,慢慢地这些平时父母耳提面命的要求,在没有人监管之下,反而逐渐养成。
这让我联想起另一件事,
几年前的春节假期,当时儿子读一年级。
在短暂的几天假期中,儿子疯狂地迷上给我纠错。
我平时看书,喜欢记笔记,但如果看了一半,因为什么事走开一会儿,往往就不会把笔帽盖上。
儿子发现后,就开始紧盯我这个问题。
甚至可以放弃玩耍,盯在我身旁,就为了要求我及时盖上笔帽。
但即使是被儿子这样的围追堵截,我好像就是不长记性,总是忘。
刚开始,儿子叫:“妈妈,你又没盖笔帽!”,
后来说多了,他还会很严肃地说:“你是不是故意的?!要说多少遍,你才能记得?!”
我心里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有点怒自己不争气。
很快,春节假期过去了,儿子也不再紧盯我笔帽的事了,
但恰恰是此时,我发现,即使我在单位,没人监督我,我也经常会猛然想起“有没有盖笔帽”这件事。
就这样,很自然的,我养成了及时盖笔帽的好习惯。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
紧盯对方,不能有效改变他们的行为,
原因是,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
盯得越紧,对方就越会认为这件事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盯的人。
既然事不关己,那么,改是情分,给你面子,不改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只有把责任还给对方,同时,把后果也告知对方,对方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当然如果是孩子,还需要在告知他责任和后果后,维持一段时间的约束。
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不认真对待,现在会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远则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生活。”。
家长说完,孩子虽然明白了,但孩子的自控力不够,不足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自律。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给孩子制定约束机制。
这个约束机制可以是:吃晚饭前完成学校作业;每天做好预复习等等。
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不认真对待,现在会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远则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生活。”。
家长说完,孩子虽然明白了,但孩子的自控力不够,不足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自律。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给孩子制定约束机制。
这个约束机制可以是:吃晚饭前完成学校作业;每天做好预复习等等。
约束机制不是长效的,只是一个适应过程。
过一段时间就要把责任还给孩子,如果孩子仍没有办法自律,那就让他承担自然后果。
关于约束机制的制定:
一定不能太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身心状况来决定,要留有空间。
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就拿儿子纠正我不盖笔帽这件事来说吧。
我后来想了下,很可能和我盯他太紧有关。
当时他刚读小学一年级,还处于适应阶段,本身压力也挺大。
而我想在入学一开始,就帮助他养成学习好习惯——放学回家不玩不吃,立即做作业。
虽然这个约束在实际运作中,看上去进行的不错,但其实孩子内心是很反抗的。
这就有了春节期间的反盯。
当然,孩子是出于模仿,无意识地学我们,但我很感谢他这么做。
正因为他的做法,激发我反省自己制定的约束机制是不是符合孩子当下的身心状态。
后来,我把这个约束机制调整为:放学后可以活动和吃东西半小时,然后开始做作业。
调整后,效果非常好,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内心平静了不少,且作业效率也高了。
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的教育中,爱的传递也特别重要。
爱不是包办代替、事事为先,爱其实更多的是信任。
信任孩子能自己承担起学习、生活上的责任。
在儿子不再盯我不盖笔帽这件事后,
我每次突然想起“自己是不是没盖笔帽”时,眼前浮现出的都是他稚嫩、可爱的脸庞,却又一本正经、严肃的表情,我就特别有改正的动力。
当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就是爱嘛。
如果我一想到纠正我错误的人一脸凶神恶煞的样子,或者紧皱眉头焦虑的样子,或许就只会产生厌恶和恐惧,而不是动力了。
所以,不要小看爱的力量。
带着爱和孩子沟通,给孩子建议,孩子更能听进去。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不牢牢盯着,根本不会自觉的。”。
家长说的情况我非常能理解,
因为我做青少年心理咨询时,见过无数这样的孩子,
油盐不进,似乎顽石一块,永远不会改变。
但我想说,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前期教育的亏欠造成的,
正因为前面欠的多,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后续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
如果家长总是抱着消极的、悲观的心理预期,
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们之间的信任、爱便更不易建立。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办法不对,是用的方式不对,以及用的时长不够。
总之,管教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孩子留下空间,
让他们思考、消化、反省,
并最终内化成属于自己的想法,化在点滴行动中,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父母的唠叨从来不会是白唠叨,
但若父母唠叨不停,达成目标的日期只会无限推迟。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