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以来,经历了美苏两国争霸、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等事件,虽然世界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人类对更强武器的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总体思维是更密集的火力和更强的破坏。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武库舰”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设想的“武库舰”打击效果图
“武库舰”顾名思义,就是“用作武器库的舰船”,而它的英文翻译为“Arsenal ship”,即“兵工厂船”,大概意思明白了吧。“武库舰”的概念最早是有美国一位退伍海军军官在杂志上发表的,大概意思是利用舰船的承载能力,装备尽量多的舰载垂直发射系统(VLS)以对地面作战给予尽量多的帮助,相应战舰的其他设备可以因陋就简。“武库舰”是打击装置的同时也是弹药携带装置,在发射导弹后其可以凭借自身的装填设备立刻填充以备再次击发。在其设计的原型中,该舰约长250-270米,宽约30米,排水量在11900吨至20000吨之间,航速约25节,甲板上搭载了500枚以上的各式垂直发射导弹。
“武库舰”设想图,甲板上的 格子代表舰载垂直发射系统
后人进一步发展了“武库舰”的思想,首先来说为了更为隐蔽,“武库舰”应该设计成半潜艇的式样,就是说其可以下沉至一定深度,这样不利于对方探测和打击,从而保证了安全;其次是舰体为双壳体结构,附有装甲,上层很少;最后,“武库舰”的吨位应介于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之间,主要武器是巡航导弹,以此作为武器对陆地敌人进行打击。
被设计成“半潜艇”式的"武库舰",下沉状态时露出水面仅1.5米左右
“武库舰”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来说其火力强劲,500枚以上的各种型号导弹全部采用垂直方式发射,“雨点般”落在敌方头上,打击效果非凡;其次来说,它为飞机飞行员提供了保护,以往采用飞机从甲板上起飞,飞到空中后打击敌人变为直接从舰上发射导弹打击,这样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最后来说,“武库舰”的生产成本和运营费用较航空母舰要节省得多,预计全部研发成本只有一亿美元,造价不会超过5.5亿美金,每年的运营费用只需要几千万美金,相比航空母舰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的费用确实要节省得多。
“战斧”式巡航导弹
“武库舰”的缺点也很大,首先来说,这样大的一艘船又满载着弹药,肯定会成为对方火力的主要目标,而一旦击中又会变成“大爆竹”,即使侥幸没有爆炸,那己方的攻击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其次来说,虽然“武库舰”的建造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但发射一次的费用又远远超过了舰载机的费用(比如说“战斧”导弹单发造价为159万美元,装载满一次“武库舰”500枚导弹价格就是约8亿美元,而一架最先进的F-35B价格约为1亿美元);再次,航空母舰需要有其他舰船的保护,而“武库舰”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比航空母舰需要更多的保护,绝不会比航母少;最后,舰载机能够凭借空中加油或陆地机场攻击深入内陆的目标,而“武库舰”的射程范围不会超过导弹的射程范围。
武器库爆炸,可以想见如果“武库舰”爆炸的情形
考虑到了“武库舰”的优缺点,变通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了。“俄亥俄”级核潜艇就是“武库舰”变通的例子。“俄亥俄”级核潜艇本来是发射“三叉戟”大型导弹设计的,总共可以承载24枚"三叉戟"潜射导弹。通过改造每个发射井可以装载7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总共7*24=154枚巡航导弹,达到了“武库舰”的目的,而且因为是潜艇也可以隐藏目标。真是一举多得。
“俄亥俄”级核潜艇导弹发射井
导弹舱内部“一拖七”实景图
“武库舰”是历史形势的产物,它的没落也是随着世界形势发生变化而必然的。“武库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美国所提出的设想。当时苏联面临解体边缘世界再无国家可以证明对抗美国,美国当时考虑的是面对局部冲突时如何以更猛烈的火力碾压对方,而对于防御却无需投入更多精力。毕竟苏联解体后世界主要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友就是实力远不如美国的小国。在此情况下,将运输船的高载货性能和战略导弹打击精度相结合的“武库舰”思想便应运而生,而之后苏联解体更使这种思想深入人心。但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实力的恢复,设计舰船时不可能不再考虑防御问题,那样势必会成为对方反舰导弹的“箭靶子”和“火药桶”。这种情况下,“武库舰”思想被航空母舰压下去也是理所应当,未来它将不会是舰队的核心,而将协助航空母舰活动。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将舰船装备为“武库舰”有困难,那就试试潜艇,无疑美国此举是成功的,又多了一项可以克制俄罗斯的武器。预计在未来,潜艇式“武库舰”将作为航空母舰编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协助航空母舰行动,一方面可以打击地面目标或水面舰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航空母舰编队,防范水下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