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有人穿山甲?这里藏着一个的现代化缺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22
导读

我们觉得很萌的哺乳动物往往更有可能携带对人类致命的病毒,从鼠疫到艾滋病到埃博拉病,病毒最初都是通过感染老鼠、猴子和猩猩等哺乳动物而感染人类的。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吃野味,而且这种行…

现在新冠病毒仍然处于高发期,其整体上致死率较低,传播性很强。大部分结论认为,新冠病毒致死率高于流感低于SARS,传播性高于SARS而低于流感。但是作为新型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仍然需要在有特效药和疫苗之前更大程度上控制,否则造成的大流行后果仍然会十分严重,并且将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医疗物资紧缺。

2019-nCoV

那么这个病毒是如何打开通往人体的通道的呢?现在的初步研究倾向于认为是蝙蝠为宿主,而中间宿主可能是穿山甲。通过中间宿主与人的密切接触,病毒终于得到了进入人体的开关,形成了现在的局面。一般来说,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越可能给人类传播疾病,因此恰恰是昆虫这类让人害怕的动物,反而是最安全的,至少我们听过“人畜共患病”,没听说过“人虫共患病”。而我们觉得很萌的哺乳动物往往更有可能携带对人类致命的病毒,从鼠疫到艾滋病到埃博拉病,病毒最初都是通过感染老鼠、猴子和猩猩等哺乳动物而感染人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建议食用养殖的肉类制品,而不建议用野味的原因之一。除了保持生态平衡以外,避免公共卫生危机也是十分重要的考虑。

SARS的宿主,免疫之王

然而,始终有人喜欢吃野味。由于供应数量稀少,野味的价格往往很高,借由吃野味来展示财力的动机始终是存在的。展示财力不完全是满足虚荣心这种简单的个体心理,还有就是展示财力实现阶层之间的认同,或者展示财力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合作。这些都是常见的社会互动模式,而从较高阶层发端的行为也很容易向下扩散,被社会其他群体所效法,形成规范的扩散。所以本质上,因为供给较少导致价格较高,野味与象牙、古玩一样,成为有价值的商品,而规范一旦形成就意味着需求的提高,因此商品价值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自我再现的机制。

但并不是任何社会都推崇这些,而且野味毕竟也是高价商品,是什么支持这种高成本的行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交压力。对于社会关系网更为庞大、互动更为紧密的社会而言,这种展示财力的动机会更明显,这有助于个体在密切联系和高强度互动的社会群体中获得更多机会、尊严和权威。所以,吃野味这种事情在南方更为常见,这不仅因为南方有更多野生动物,同时也因为南方的宗族社会保存得更好,这会强化吃野味的动机。我们常常听到广东人吃野味,就比较少听到东北人吃野味,东北人甚至抱怨“野味不吃我们就不错了”,原因很可能在于东北社会更早地实现了城市化和原子化。

黄胸鹀硬生生在13年里从无危被吃成了极危

对于中国而言,这背后还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我们的财富增长超前于认知增长。改革开放早期的市场化诞生了不少富裕群体,但这些群体却相对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教育,从信息积累到美学认知都较差,因此他们会将之前形成的偏好放大到社会上,并带动社会上其他阶层的效仿。这种偏好其实就更容易体现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生理、物质需求上,而不会涉及其他领域。中国历史悠久,但应该说其实直到00后才真正算历史上第一批绝大部分人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满足口腹之欲仍然是目前大部分人的首选。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吃野味,而且这种行为则确实潜藏着公共卫生风险。2003年SARS后,果子狸仍然出现在市场上,而17年后,新冠病毒成功再度袭来。而如果爱吃野味的习惯不改,中国面临下一次新型病毒疫情恐怕为时不远。

要炫耀,我们可以炫耀更多其他的东西,知识、艺术、品味都是可以炫耀。我们可以收藏更多的艺术品、爱好相关的物件、古籍书,范围也可以从中国拓展到全世界。这些东西都是超越口腹之欲的,也更持久。新时期要有新的追求,希望未来吃野味的偏好可以消失,让我们更多的关注艺术等新的炫耀领域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