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银河补习班》上映2天,票房破2亿。
因为片子探讨的是中国式父子关系和教育问题,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去看,而这部电影,也很快在网上引发了父子关系和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源源不断的观众讨论中,好评和差评两极化。
一方面,很多看了电影的观众都渴求能有一个电影中邓超扮演的马皓文那样的爸爸;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马皓文那样带着成绩垫底的儿子逃课去旅行,回来就成绩突飞猛进的爸爸,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关于教育,关于父亲,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因为《银河补习班》的热映和热议,再一次摆在了无数人的面前,证明了全民对家庭和教育的极高关注度。
特别是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家庭),这些年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也让更多人愈发意识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他的言传身教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立德树人,至关重要。
这一点,在电视剧《都挺好》里呈现过,苏大强家的相处模式和苏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影响到了苏家三子女的人生,苏明成和苏明玉,多年后甚至兄妹相伤。
有多重要?
可以影响塑造三观,直接决定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而这一切,与孩子是否成绩好,并无绝对关系,正如有位网友在看了《银河补习班》后的留言:“好教育是让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再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正面的例子,来自主持人蔡康永。
在某期综艺节目里,蔡康永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谈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小时候,父亲总是请一大堆人到家里吃饭,“上海人爱吃蟹,爸爸总把蟹壳和两个蟹钳,先夹给客人。”
蔡康永说:父亲从来没对我说过一句话,但这个行为教会了我,最好的东西,要先给客人吃。
反面的例子,来自去年曾引发大讨论的一条新闻。
一个北大毕业,又留学美国的34岁男子写了一封上万字的长信,述说父母的种种不是,其中包括“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他提到,自己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年,还拉黑了父母6年。
他说自己的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与父母有关。长信中,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后来,父母看了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复却是:没有太多感受。
在学习成绩上,能考上北大的无疑是优秀的,但这名男子与父母的关系却比形同陌路还要糟糕:男子认为自己从小被父母事无巨细控制,得不到认可,留下心理创伤,只想逃离父母的管束,而他的父母却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一方埋怨愤怒,一方无语无奈。这两件事都与教育有关,但都与成绩无关。
无数的现实证明,在原生家庭得到父母正面言传身教的孩子,身心健康,阳光,充满正能量;而留下心理创伤的孩子,轻则性格缺陷,重则心理疾病,甚至可能走入歧途,承受痛苦,满身负能量。
当把现实中的各种真实故事摆在眼前时,很多人就会意识到,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不仅只是要孩子成绩好,出人头地,而是要让孩子身心健康。
因为,人,一生学的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
著名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曾经在一档节目上谈及原生家庭的话题,他提到一个词“黑色的生命力”,指的是童年时遭受情感忽视的小孩。
他指出,情感忽视下的孩子,他们本应塑造的那些人格: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而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那个始终念叨着“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的父亲马皓文,其实,就是想让孩子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
他不仅照顾儿子的生活,也用自己的坚持,无时不刻在塑造儿子正确的三观,给予儿子情感上力量。
他公开反驳想要开除儿子的教导主任:
“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他为儿子入选宇航员而落泪,一生都在鼓励儿子:
“你就是最棒的。”
片中,他还问过儿子马飞一个所有家长都会问孩子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
儿子的回答是:“清华北大呀。”
但他的回答却是:“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能有几个父亲能够和孩子如此平等、深入地讨论“过程”和“目的”?
估计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不会特别多,所以,有观众看完电影发出“父亲带儿子逃课去旅行,如何能考高分”的疑问。而从这种质疑上,恰恰能看出来,关于教育这件事情,不同的父母仍然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家长始终认为学习第一,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和需求。而一次短期出门旅行,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只是短时间内把学习的地方转移到了实际的场景中。
真正的学习,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眼界和无数人生道理。
还有的家长,并不了解初中课程,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其实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印象,变得厌学。而一旦他们收到来自正面的鼓励,对大部分初中知识并不高深,可以通过自学课本,身边这种突飞猛进的例子就有不少。
真正的学习,是老师带进门,自己吸收掌握巩固,能够举一反三才是重点,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而不上课,带孩子去旅行这件事,也是确有其事。
因为,不上课去旅行,这就是发生在电影导演兼编剧俞白眉自己身上的真事,包括电影中马皓文骑车带着儿子路过大片草坪,也是来自他父亲当年带他骑自行车路过初春的麦子地。
电影上映后,俞白眉留言说:感谢我爸,“感谢他在四年级的时候强行向学校请假,带我出差跑遍全国。五年级的时候,他又干过一次。”
不仅如此,俞白眉25岁想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不想再做计算机程序员,想去北京写剧本的时候,“面对多数人的反对和质疑,我爸说,真喜欢就去,咱家饿不死你。”
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和主演,邓超也有话要说。
7月18日,电影上映后,他发了一篇长文,谈到拍《银河补习班》的初衷,身为一名父亲的教育摸索,以及对育儿理论的抛砖引玉。
邓超,如今已经是个人票房过百亿的实力演员;导演和编剧俞白眉,是出品了包括《战狼2》在内的电影人。
但谁能想到,邓超在长文中坦承:“我们(和导演编剧俞白眉)从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电影里的好几个场景,都来自他们身为“坏学生”时的亲身经历——
“初中到了叛逆期,各种调皮。学校要开除我。我妈妈冲进教室愤怒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不是社会上的人’。我相信我后来所以没有走错路,是因为那天下午妈妈对我的相信。老俞把这段故事写进了电影里,冲进教室的变成了马皓文。”
“老俞的高中生涯基本是在录像厅里度过的。到了高三最后一学期,某一天他爸爸忽然认真问他,‘你这辈子到底要干什么’?一直在班里三四十名的他猛醒,开始发愤图强。高考发榜的时候,他变成了班里第三名。电影里有一个红榜的镜头,那上面记录的都是当年他班里学霸的名字,白榜上,都是和他逃课看《英雄本色》的兄弟们。”
而多年后让邓超感触和意识到的是,“我们的父亲就是同学们最羡慕的那种‘别人家的父亲’。他们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相信,是永远保持思考,是坚持。”
(电影里的父亲和儿子)
(邓超小时候和父母的合影)
之后,他们也变成父亲,每天的话题讨论的也都是孩子,所以,有了这部电影。“我们不是教育学家,既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也有很多困惑。我们想探讨一下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父母到底该做什么?”
同时,面对一部分观众对电影的批评和质疑,邓超也诚恳接受。
“我们深深知道,我们的水平有限,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中国地域这么广,教育话题这么大,绝非一部电影作品可以说清楚的。我们更希望抛砖引玉,提供一种思路,能有观众看完电影想一想,就可以了。”
邓超和俞白眉不是教育专家,但他们像每个父亲一样,首先是教育的亲历者和传递者。身为过来人,他们深深知道,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句话,可能都会影响到孩子行为,甚至是孩子的一生。
哪怕是娱乐圈里总是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现在已经各种成功,却总有人还带着当年因为在原生家庭所受教育带来的影响。
电影金像奖影后、演员春夏在某次采访提到,她家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所以,造成了她对婚姻的不自信,担心一旦迈入婚姻殿堂,感情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甚至,连高晓松这种特别能聊天的文化人,也在某个综艺节目里说自己直到40岁后才发现,自己年轻时爱较劲,都和自己的父亲有关。
而他和父亲的关系,甚至差到从小没有问过对方任何一个问题。
邓超想尝试着迈出一步,来呈现中国式父子关系和教育问题的另外一种可能。
于是,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身为父亲、也想念自己离世父亲的邓超是真心想拍好这部电影。他是把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当父亲之后的心得在电影里进行了表达和剖析。
包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教育真的非常不容易,要时时刻刻,融入日常,还要以身作则,保持一贯性。在《银河补习班》里,就有不少教育金句,短短一句话,已经在影响着不少人——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你的脑子要一直想,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记住,你是爸爸的骄傲。”
“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
有观众留言说:“片中所用的教育方式,我自认做不到,但有些时候也让我想通了一些教育关节,以后会尽量避开那些教育雷区,就这一层面,这部片是有意义的。”
其实,要做到像马皓文如此的“完美父亲”,真的太难,包括邓超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父亲好,也知道好在哪里,但就是换成自己就非常难坚持。
比如,邓超“揭发”自己给自己“挖坑”:在电影里演的是理想父亲马皓文,但现实生活中他和孩子在一起时,却总是不自觉拿起手机偷玩,孙俪还为此夺走他的手机,怒目而视:“你瞧瞧你演的马皓文,你再瞧瞧你自己?”
(邓超一家四口首次公开现身红地毯)
邓超也在正视这种差距,“写和演容易,一生坚持那么做真的很难。但生活里,一定有这样了不起的人。”
影片中,还有一个受到质疑的问题是:父亲马皓文带儿子马飞逃课旅行,不学习不补课,成绩如何能提高,考试如何能考得更好?
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
电影虽然叫《银河补习班》,但片中的儿子马飞从头到尾都没有上过普遍意义的补习班,他上的“补习班”,就是父亲马皓文。
父亲,就是每个孩子的学校,而最好的教育,永远少不了家长的参与。换句话说,邓超想表达的教育,不是某次具体的分数,而是长期以来的言传身教。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的困难,万一遇到某个从未遭遇的困难,该怎么办?
在《银河补习班》里,就出现了这种困难:马皓文和儿子马飞在大雨中走失,之后,马飞被困在被洪水围困的房间里,而可怕的洪峰就要到来。在这个时候,马皓文用喇叭一次次在大雨中呼喊他,与此同时,他一直在用尽全部的力气给儿子打气鼓励,让他想办法自己救自己。
那一刻,能救命的根本不是某道具体的考试题,而是在平日里任何一次家长通过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教会他的内容。
好的教育不是只会做题,让孩子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教育的精髓之一。
很多观众对此也非常认同,认为世界上好多知识并不是在课本上学的,“我觉得邓超在里面的教育不错,劳逸结合孩子才能学得更好。”
电影里,马皓文一生受尽委屈,还是坚持给儿子传递正能量,教他如何面对困难、跨越困难。虽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他这样的“完美父亲”,但他至少给所有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参考努力的范本和方向。
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完这部电影,很多观众已经在“思考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反思自己做家长的做法,更清楚孩子承受的压力,让两代人有了难得的集体沟通。”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让观众感触良多,不停地进行讨论?
因为,里面有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的困难,失败,冷眼,嘲笑,还有人生最需要的品质:乐观,坚强,善良。
有位家长激动地留言说:“我很庆幸我的丈夫和我8岁的儿子一起看了这部片子!父亲的责任,孩子的善良!永不放弃,独立思考!”
说起来,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而是因为你遇到的事,遇到的人,以及在人生中对自我的自省和自醒。
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当你成为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你就有力量去翻越人生中一座又一座的山,谁也拿不走,谁也打不垮。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就有这种力量,某些场景,可以照亮人心。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邓超在北京首映礼亲吻母亲)
第一时间推荐解读好电影、好剧、好演员,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欢迎点击关注“头号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