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100位人物第28名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08
导读

艾森豪威尔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主持制订的

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 巴顿 、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虽然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时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威尔的历史评价逐渐升高,他经常被评选为美国最好的总统前十名。在1943年11月开始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明确表示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心、苏联则希望尽快确定此次作战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艾森豪威尔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经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同意,艾森豪威尔任命特德为副司令,史密斯为参谋长,布莱德雷为美国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为英国地面部队司令,拉姆齐为海军司令,利马洛里为空军司令。按照艾森豪威尔设计的体制,上述军种司令担负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军种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员,参与最高司令部制订计划的工作;另方面,军种司令是整个军事行动中指挥具体作战的司令,拥有各自的司令部。为了获得诺曼底地区的制空权,艾森豪威尔将在英国的战术与战略空军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他把首批登陆部队由三个师增加到五个师,其它细节交由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去负责处理,自己则去关心他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制空权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要求英国的空军应在他的控制之下进行诺曼底之战。这个决定遭到英国战略空军司令哈里斯的反对,这使一贯处事谨慎,态度和蔼的艾森豪威尔大动肝火,他于3月23日宣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我将呈请辞职。"英国的参谋总长不得不同意把战略空军交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美国空军和其他有关国家的空军也都作了同样的安排。接着,他与法国人又达成了忍受损失的协议。这样,制空权的问题就被艾森豪威尔解决了。

早在1943年3月,盟军就在伦敦成立联合参谋机构,研究和拟制欧陆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主持制订的"霸王"作战纲要包括: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并突破敌军的防御阵地;用两个集团军群实施宽大正面追击,重点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进逼德国边境并威胁鲁尔,右翼要同从南面进攻法国的兵力相连接;取得比利时、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着德国占领区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两翼包围鲁尔的方式发动最后进攻,重点再次放在左翼,随后朝着当时决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国;攻击发起日定为1944年6月5日。

与此同时,集中于英国的盟军加紧进行以两栖登陆作战为重点的协同作战演练,相当数量的登陆艇、特种坦克等逐步装备部队;空军频繁出动,以重创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孤立突击地带;情报部门通过"超级"和"魔术"破译机构获取德军情报,气象部门则密切注视气候变化;开始制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设通过海峡的输油管道,采取军事欺骗措施,使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失误。"霸王"行动实施前夕,盟军在英国共集中兵力38个师(287万),坦克5000余辆,舰艇9000余艘,飞机13000余架。处于防御地位的伦德施泰特的德军西线部队(辖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和布拉斯科维茨的G集团军群)共59个师;施佩勒的空军第3航空队和克兰克指挥的西线海军集群,力量明显薄弱。令人费解的是,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颇受限制:无权向施佩勒或克兰克下达命令;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无权调动任何装甲师;战斗行动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区的所有陆军部队管辖的范围,纵深不得超过20英里。此外,伦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最高统帅部之间在防御计划方面亦有较大分歧。6月4日,在盟军作战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根据气候形势的变化,果断地决定将攻击发起日改为6月6日。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战开始实施。

联军的伞兵和空运部队首先开始在诺曼底着陆,接着是海空军进行炮击轰炸,6时30分,4000多艘战舰载运的五个师12万人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战胜利,登陆成功。滩头争夺战时期,盟军(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主要通过激战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7月,盟军在攻占瑟堡和冈城之后,登陆场扩大为正面宽100公里、纵深过50公里的地带。7月25日至30日,美军的"眼镜蛇"战役实现了对德军防线的突破。8月1日,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组成,随后,美军横扫布列塔尼。盟军挫败莫尔坦反攻后,发现可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命令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自8月8日起,盟军通过机动兵力从北、西、南对法莱斯形成包围态势。至20日,德军被俘5万,死亡1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德军损失约40万人,盟军损失约21万人。

1945年3月,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就盟军主要突击方向发生分歧,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认为主要突击方向为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考虑到苏军距柏林远比盟军近,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处于苏占区,必须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因而据此通知苏联协调行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代表到驻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和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上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8月,盟军"铁砧-龙骑兵"作战开始。9月,实施"霸王"和"铁砧-龙骑兵"作战的盟军胜利会师。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开始隶属艾森豪威尔。

在此前后,美军解放夏隆、兰斯、凡尔登等地,强渡马斯河,英军则解放亚眠、里尔和布鲁塞尔。艾森豪威尔决定盟军采取"宽大正面战略",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崩溃。4日,艾森豪威尔命令阿登以北部队必须占领安特卫普,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鲁尔区;阿登以南部队必须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法兰克福。英军攻克安特卫普后,盟军在齐格菲防线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五星上将。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美军制服,突入美军防区制造混乱。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1945年1月,盟军在会师,将德军赶过初始防线。在突出部战役中,盟军伤亡7.7万,德军伤亡12万。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他为人随和,没有将军架子,喜欢和士兵们在一起,对繁文缛节不以为然。战事间隙,常到前沿阵地看望部下,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士兵们说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上司",记者们称颂他为"平民将军"。德国投降后,他于1945年6月自欧洲飞回华盛顿,在机场受到数万人的热烈欢迎,他由机场直接到了白宫,接受杜鲁门总统授予的优异服务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接替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主要忙于办理部队的复员事宜,但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只是"武装休战",主张美国应继续保持庞大的军队,并普遍实行军训。1948年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他辞去了陆军参谋长职务,结束了近40年的军事生涯,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出任该校校长。一位职业军人出任大学校长,许多人感到惊异。就他本人而言,他不留在军界担任高职,而且回绝了许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请,自有他更长远的打算。当时,艾森豪威尔的声望相当高,国内要求他出任总统的呼声强烈。1947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只要他本人愿意,两党都会提名他作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考虑到自己在政界,商界的根基不深,表示无意进入政界,可是拥护他的力量有增无减。支持他的这股势力是大有来头的。据美国一家杂志透露,洛克菲勒、摩根、杜邦和梅隆等大财团都看中了他,因为他战后发表的扩军备战、向外扩张的政策主张符合大财团的利益。最早出来推举他的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经理汤姆斯·约翰·沃森。此人在美国财界很有影响,当过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董事。支持他的还有洛克菲勒财团的首脑人物、大通银行董事长奥尔德里奇,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帕金斯。沃森是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董事,为了使艾森豪威尔有一个"文职"身份,他亲手导演了将军出任校长这幕戏。

艾森豪威尔一生与军人为伍,与教育界无缘。他只上过军校,没有进过正规大学。一些报刊讥讽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胸无点墨"的校长。他当时还兼有总统顾问的头衔,经常被召到华盛顿商讨国事,因此在学校的时间很少。教授们难得见到他,对此,多有怨言。但他做校长完全是为"名义",并不领取学校的薪金,所以他对那些抱怨不以为意。不过,他依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学校募集到不少钱。他喜欢到学校体育馆去看学生们的球赛,有时也去和他们玩两下,学生们都喜欢他,说"过去的校长都是道貌岸然的学者,不像艾克那样用我们的语言和我们谈话"。1948年秋季他的大战回忆录《欧洲十字军》出版了,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畅销书。

1950年12月,杜鲁门任命他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又恢复了军职,向哥伦比亚大学"请长假"暂离,举家搬到法国居住。这样,他和学校的距离更远了。一位教授说,"艾森豪威尔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等于零,他在任期间,学校实际上等于没有校长。"艾森豪威尔在欧洲任职时,他的支持者们继续在国内制造舆论,用他们控制的报纸、电台等舆论工具,为他大力宣传。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系的资本家,特别是那些与西欧有密切联系的富豪,在拥护艾森豪威尔的运动中尤为活跃。随着大选年的来临,两党的竞争逐渐进入高潮。因为艾森豪威尔不属任何党派,成为两党争取的对象。他感到经过三年经营,时机已经成熟,遂于当年5月,再次卸去军职,回国参加总统竞选活动。

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部不好,由于杜鲁门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税收加重,生活费用高涨,战后的"经济繁荣"已不复存在,人民对政府不满,把希望寄托在共和党身上。在经过幕后几番密商之后,艾森豪威尔参加了共和党。同年7月,在共和党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在激烈的竞选运动中,他的支持者利用老百姓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丰功伟绩"。他向选民许下的停止朝鲜战争的诺言,对选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尽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一再批评他没有政治经验,对国际形势缺乏"深远的理解",不具备作为总统的智慧和能力,他仍然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民主党执政20年的局面。1956年,他连选连任,前后主持白宫共八年之久。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