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看见云南蔡振源水彩画展观展影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42
导读

自从2013年来到云南,看见独一无二的山川,看见多彩的云,看见云南人朴实深厚的情感,他就此痴迷,停住了漫游世界的脚步,为云南画画,为云南写诗,希望把云南的美好分享给每个人。 他相信,“你在云南成长,…

“看见云南 九月石屏”

——蔡振源先生大型画展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为推进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创新与进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稳定,促进两岸和谐,2019年九月中旬,石屏县博物馆将举办“看见云南 九月石屏”画展,旨在为丰富石屏人民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艺术文化走向世界!

画展详情

开展时间:2019年9月15日 10:00

展览地点:石屏古城李恒升旧宅

画展将持续至10月7日

百年宅院与当代艺术

以美之名 打破界限 创新融合

建筑、绘画、人文历史...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 也是石屏新美学的起点

他是一个“痴人”。

痴迷画画,痴迷写诗,痴迷推动简单的“新美学”。

自从2013年来到云南,看见独一无二的山川,看见多彩的云,看见云南人朴实深厚的情感,他就此痴迷,停住了漫游世界的脚步,为云南画画,为云南写诗,希望把云南的美好分享给每个人。

有人泼凉水,你说画的是云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云南?

他怼了回去,对不起!我画的是,我看见的云南,不是你所看见的云南。

有人在他的画前泪流满面,甚至嚎啕大哭,他走上前去,伸出双臂,拥抱他们。“我来云南,因为我感到温暖,如果你感到温暖,你就应该拥抱,而且热烈的拥抱。你看到美好的事物,如果你不打开心灵,不张开双臂,那你别碰艺术。”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他不要全世界拍手,他只想一双懂的眼睛。

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去香港巴黎,不留在北上广,非要来云南?言下之意是云南艺术市场小,艺术氛围淡薄,似乎不太适合艺术家的发展?

他想都没想就回答,你错看了云南,你不懂云南。

云南美感够猛,够强大,最不缺的就是观众。他说,美的东西,云南人看得太多了,比谁都多,云南人知道山是什么、水是什么、色彩是什么、音乐是什么、舞蹈是什么、节奏是什么,说云南人审美水平低?不可以这样欺负人!

为什么云南人看上去好像对艺术不太感兴趣呢?因为云南人对美的感受度强,要求更严格,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超越环境的美,凭什么要求云南人买票看你的画,买你的单?自己不够强大,作品被环境比下去了,指望能得到什么样的拥抱?

“要是作品够好,在哪里都一样,无论北上广,还是云南。是作品好不好,不是地方好不好的问题。”

到云南后,他的第五次画展即将拉开帷幕,名叫蔡振源“看见云南”磁场作品展(由山海荟蔡振源国际艺术中心主办,云南戏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他相信,“你在云南成长,从小到老,浑身上下都是云南的细胞,一定知道我为什么画云南,只因为云南的灵魂,在呼唤着我的心跳。”

除此之外,如他所说:我只是一个台湾来的爱画画、爱写心情文字的简单男人而已。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

时光倒进半个世纪,小学三年级的蔡振源参加电视直播的绘画比赛。

那个年代,电视直播是一件大事,家长、小朋友战战兢兢、如临大敌。蔡振源看着题目“我最喜欢的东西”迟迟没有动笔,半个小时后才开始画,刷刷刷,很快画了一个大西瓜。

别人都是画飞船、机器人什么的,评委老师点评想象力啊、色彩度啊,头头是道,到了他这里,一个大西瓜,红、绿两种颜色,都不知该如何讲评了。

最终他没有拿到名次。

为什么这样画?

蔡振源回忆说,我用半个小时很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我不喜欢西瓜还能喜欢什么?

老师、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市场按照自身的所谓“规律”塑造艺术家,蔡振源绝不认同。“我们都说红色是热情,如果孩子的感觉不是这样,难道孩子错了吗?”

那时候,他经常因为课本上的一行字,随风飘过来的一句话,进入到一个故事里,不由自主眼往窗外看,进入发呆的状态,进入脑袋里飞奔的时间。画画,或者说随手涂鸦,无疑是一种自发的倾诉情绪,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

当然也有其他方式,比如打球、跑步,蹦蹦跳跳。

但是他觉得,画画让自己最愉悦,画画满足了所有渴望,而且画画是自己挑战自己,与别人无关,不用去比赛、比较,也不用别人的掌声证明自己。“跑步跑完了留下记忆,画画能留下作品。”

他涉猎过各种绘画方式。环境普遍认同油画,油画比较值钱。他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喜欢水彩,“水彩既是入门又是最难,易学难精,油画可以修改、重叠,水彩不能改,既然是挑战自己,不妨选择困难的。”

他的意思并不是油画很容易,而是你首先要考虑自己想表现什么,而不是因为水彩、油画,你只能表现什么。

他对水彩有着特殊的情感,比油画更快速地满足他的欲望。

水彩,或许更贴近他对美感的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浪漫想象。

不仅画画如此,工作也如此。

广告、服装、摄影、传媒,他始终从事与色彩、美感有关的职业。

知名音乐制作人杨立德说,从广告策划人到美术达人,从职场高管到自由者,从乡村到城市,从艺术生到艺术家,他用光影、色彩的灵魂,捕捉人们内心的不自信,就像所有电影的语言一样,得到共鸣。

是的,他的经历像电影一样。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经济腾飞,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很过瘾的年代。”

“过瘾”就是允许思想放肆,允许所有的美好出现。

哪里可以做大,哪里就是市场

他离开台湾,走过了泰国、日本,在北京生活了四五年,最后被云南留住。

北京,倾向于生活,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众生相,孩子努力的样子,竞争性、悬殊性都很大,“最震撼的,不是雄伟,而是人性。”

他去了很多地方,感觉像同一座城市,夜晚的工程此起彼伏,漫天飞扬的灰尘,人人都很焦虑,生怕自己赶不上时代的脉动。

他见识过很多大场面、大世面,说实话,他对“大”没什么好感。

什么大时代、大数据,给人金属齿轮咬合的错觉,显得人很渺小。

特别是大数据,他深恶痛绝,数据决定一切,何必谈艺术?人有血有肉,人不是数据,人的情感也不可以用数据来衡量。“有首歌,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为什么不统计个数据,而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有点迷糊,这个数据难道是38万公里,岂不是遥不可及?好吧,我想偏了,读者你也不要想999朵玫瑰之类的事情,因为你我的这种想法,正好验证了蔡振源的另一个思考。

“当你失去对美的辨别力,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就会被商业引导,任由商业宰割还引以为傲。”商业包装了一个故事,你误以为这就是美感,这就是情怀,反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心跳。蔡振源觉得非常痛心,我们的世界被一层层薄沙覆盖,商业化是很厉害的一层。

拂去这层薄沙很简单,就是蔡振源反复强调的,对美的辨别能力,以及人的情感。

机缘巧合之下,蔡振源曾为杭州无人超市拟写过一句广告词:“无人超市,有情空间”。

过去的超市,或者说便利店,是街坊聊天或者交流信息的地方,是有情感的,把人抽离出来,不就无情了?不能用便利性替代人的情感,还是要把情感放进去,让超市变成情感的中转站,让情感传递。

蔡振源喜欢云南,正是因为云南最美的是情感。“我对云南骄傲得要死,充满了期许。瞎子到了多彩的地方,坚信云南有一双眼睛会眷顾我,眷顾我一条小小的路。”

他反对的其实不是“大”,而是空虚的大,没有内涵的大,甚至以大来吓人,没什么意义。在一首《大家坐着开会》的诗中,他写道:这世间,唯有真实,才是解药。

如果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创作只是虚无

到了云南,整个天空就变了。他最喜欢天亮那一刹那,灰黑蓝的天空,光线中透出的云,美极了。

红土高原,蓝天彩霞,充满了故事,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在传统和新生命里自由自在地贯穿。他放肆地享受着,神秘又甜美的风光,融化在充满深情和震撼的音乐、舞蹈、节奏中,让喜极而泣的泪水留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的画,每一幅画,都没有取名字。因为我画的都是云南!”

没画画的时候他喜欢写一些文字,对自己做个交代。2013年至2015年,他用两年时间走遍云南,顺便把旅途中的心情记录下来,形成一本诗集,名字叫《潮骚》。

他这样解释“潮骚”,“在台湾,大海的潮水退去时,水与沙摩擦的声音,就是潮骚。”他想表达“我们似乎只能在大浪退去之后,才敢说上几句真心的话。”

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写诗,而是文字简单、无需装饰的一种心情,你不可能从中揣摩云南的风景在哪里,他记录下来的是情绪、印象,对生命的感动。如果你把他的文字当作游记去读,把他的画当作通常的风景画去看,你就会发现,看不懂。

“看不懂,是因为总停留在自己的视觉印象中,去寻找熟悉的、被认同的感觉。”如果不熟悉,超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框架,就茫然、害怕了。“不一样是应该的,环境不一样了,前人没看见的,我们看见了,难道还和前人一模一样吗?”

多少人找到一种绘画方式,得到掌声,停留在这种方式中,重复地复制,画了一辈子,画了一万张,其实是同一张画,太习惯掌声和认同,失去了挑战自己的渴望,打破环境的渴望,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再突破、再探索的精神,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心甘情愿被困在原地打转。“艺术引领环境走向下一个美好,而不是重复过去的美好,要向前走,不要往后退。”

蔡振源把这种艺术的妥协归结为“不够勇敢”。艺术正日渐变成一个行业,忘记了责任、使命,忘记了树立美的标杆,忘记了引领环境探索美。到处都是因循、畏缩,还美其名为“向经典致敬”,蔡振源大声疾呼,不要被蒙蔽了,唤醒自己对环境的觉知、对美的觉知吧,拿出作品和胆识来,证明现在存在的所有热度。

你读、你看、你说,才是世界

在蔡振源版的《向经典致敬》中,他说道:“止于经典”是懦弱的表现,只因为…只有模仿;“创造经典”是勇敢的象征,只因为…向后代证明自己曾经活过,而精彩的活着,如此简单。我们尊重并推崇先人的《经典》,那滋养着我们所有的灵魂,如肥沃的土壤,但是我们必须要绽放属于自己的灿烂,才不愧对祖辈留下来的辉煌。

当然,不够勇敢,甚至“装睡”的人很多。打开微信朋友圈,鸡汤灭顶,不能抚慰人心的艺术泛滥,让蔡振源痛感“伪装的时代”,没有人说自己的话。他不反对鸡汤,但强调“只有自己熬的才香”,游走在微信的世界里,他偶尔发一首小诗,发一幅画,为的是“在角落,在遗忘,在冷漠中,有人默默地分享,你的所有”。

世界还在飞速前进,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城市日新月异,一幅幅艺术品,不,是装饰品挂在墙上。

“什么是艺术品?陪你四季,陪你年年月月,对你有话说,和你有互动,才叫艺术品。不是看来看去,看到最后看价钱而已,把支票挂在墙上而已。”

他说话很直接,热情的时候好像空气都要融化,尖锐的时候,好像一根根长矛直戳你的心底。好在,多数时候,他是看破并不说破,随和地把话题带回看见云南、看见美好上来。

说到看见云南,看见美好,其实现在也有人研究怎么“看”的问题。用眼看,用脑看,用心看,俯下身去看细小的花朵,脆弱的蜗牛,种种“看”的技术,“看”的方法。

看了之后呢?“没有对美的认识,什么也看不见!”

你看见贫穷,看见不如自己的生活方式,放大自己,以为自己比蜗牛还强大,这能是真正的“看”吗?不解决看什么的问题,“看”的技术层面再强,也敌不过视而不见。“要有辨别能力”,蔡振源说,一斤棉花大,还是一斤生铁大?比的是体积,还是质量?棉花生铁能比大小,灵魂能分大小吗?能辨别吗?能尊重吗?

我无语,还是谈云南吧。

正确的路,曲折难行,这是天赋

“在云南做艺术是有难度的。”蔡振源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云南人看上去没有要求,其实要求很高,只是不善于表达,但心中有一把自己的尺子。“你告诉云南人,这就是艺术,善良的云南人愿意相信你的头衔、你的名号、你的伟大,但这就是美吗?”

到底该相信什么、拥抱什么?是内心的尺子,还是让人迷糊的环境?

蔡振源相信云南人对美的渴望,虽然暂时看来,我们被商业考虑、经济算盘,被掌声和金钱决定的框架把灵魂约制住了。

到处都是商业包装,把服饰、舞蹈、音乐、笑容包装成仪式,包装成观光客的舞台,他摇摇头,画家寻找容易被认同的角度,忘了自己,云南也是如此,忘了自己是云南,哪需要谁来认同,更不需要磨灭自己,迎合谁。

他从来不说云南哪里最漂亮,“因为这里处处是伊甸园,是最适合人们生活的土地。”

他想做一个儿童绘本,展示淳朴的孩子们,脸上那自然而然的笑容,以及支撑这种笑容背后的东西,告诉孩子们,家乡有多美,文化多伟大。“恶劣环境下的大无畏,苦中那些希望的光,难道就应该被环境遗漏?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们外界的故事,外界的美好,反而看不见自己的美好。”

他希望借此产生美好,产生生命的高度,产生对环境的共识。“云南除了自然价值、观光价值,还有尊严的价值。我们不能牺牲文化尊严,去换取投资,换取经济上的发展。”

身为艺术工作者,必须看到别人忽略的地方,当然不仅止于自然山水,更有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哀伤和美感。

美好与美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他再次强调,如果你看见的只有泥土和荆棘,看不见别人的美,那么你究竟是在帮助别人,还是剥夺别人的尊严往上爬?

因为看见美,有爱才有力量。

拥有真正的动力,做正确的事情,也必然会得到环境的回馈、回响。

他牢牢记得画画的初心:如果你感觉到心动,那么就画下来。不是只有摘下风景做纪录,而是撒下,渴望的种子,把心情栽下,把寄语托付画布上。

云南适合骄傲地活着!他叹息良久,“什么时候,才能画尽云南。”

你看了,你感觉,你说了就算

蔡振源和我讲述了很多云南大地上的色块、万物发光的夜晚,告诉我色彩是引路的工具,要跟着色彩走……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道来。有缘的话,你可以到场聆听。

“我知道一路上走来,总是会遇到相知的灵魂。我们因为对美感有了渴望,所以我们才能勇敢的向未来出发。”

我认为这是蔡振源“看见云南”磁场作品展的意义所在。

他比很多本地人更懂云南,因为他更明白“没有骄傲的泥土,没有该扎根的家乡,就是一直流浪在,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而我们迫不及待往外走,仰慕外面的世界,何时好好看看家乡,好好感受云南的美?

蔡振源提出的“新美学”是一个入口。

不要以为这是玄之又玄的理论,“新美学”很简单。

“新”是重新来看,“美”是美好与美感,“学”是学习、趋势、风潮。

“新美学”指新的、好的方法和生活质量,指让自己充满如何去爱的方法。

蔡振源坚信,只有重新看见美与尊严,爱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不悔的力量,推动看见美好的能力,推动创造有尊严的生活,推动不伪装的文化……我们因为对美感有了渴望,所以我们才能勇敢的向未来出发。

“新美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一起来的事情,重新理解生活的一切,一起看见美好、拥抱美好。

下面是一些石屏古宅的观展记录了,各位观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