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今年春节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表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元宵节烟花燃放未彻底散尽,以及区域污染共同影响,10日起本市发生一次明显污染过程,预计污染将持续到13日夜间。
春节假期适逢疫情,社会活动水平降低,人们都宅在家里,路上也少了,不少工厂也停工了,多地还有烟花爆竹禁放规定,为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又出现重污染天气?
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和有关专家就网友关心的重污染成因和变化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贺克斌解读称,秋冬季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工业和采暖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并未实质性下降,当气象条件不利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时,基础排放量未变就会超出环境容量并出现重污染过程。
气象条件不利导致环境容量大幅减小
问题一:春节以来,假期又逢疫情,社会活动水平很低,为什么还有重污染?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大气污染程度和排放有关,也和大气环境容量有关。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甚至能超出环境容量4倍,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就会导致出现重度或严重污染。 今年春节以来,区域内频繁出现长时间静稳、强逆温、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环境容量大幅度减小。
虽然受假期和疫情影响,社会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2倍以上,这是近期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采暖和重工业大气污染排放物未实质下降
问题二:车、工地、企业停了,还有什么排放?怎么还超环境容量?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所长徐洪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交通流量确实大幅下降。粗略估算,区域内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但2月10日和11日,随着复工复产,城市内和城际间的交通流量又开始有明显增加,机动车排放的NOx仍是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由于我国北方冬季取暖和区域重污染行业相对集中,排放方面大家有一些没注意到的情况。 先说采暖,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回乡,居民采暖需求增长,虽然部分农村已经完成了煤改气煤改电,但还有1000多万户用煤取暖,一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电厂燃煤排放污染物的15倍以上。农村散煤用量较春节前有所增加。再说工业,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业、轻工业,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行业,比如火力发电、钢铁、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铝、电解铝等,这些行业往往存在不可中断的生产工序,需要常年运转。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可以说明,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工业和采暖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并未实质性下降,而这些排放源也是这个区域的基础排放量,大气污染排放量并未“伤筋动骨”,当气象条件不利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时,基础排放量未变就会超出环境容量并出现重污染过程。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没有烟花爆竹禁限放
问题三:多地出台禁放规定,正月十五出现污染天气还是烟花爆竹影响吗?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从历年监测结果来看,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均容易发生污染过程。近年来多地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限放规定,从效果上看还是非常显著的。但同时,由于各地禁限放措施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或主干道周边,大量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没有提出禁限放要求,导致春节及元宵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量仍较大、较集中,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仍较明显。同时,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今年元宵节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污染物还存在明显滞留情况。
预计14日污染结束
问题四:此次污染过程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未来空气质量如何?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从目前气象资料分析,2月11-13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仍将维持静稳、高湿和强逆温状态,污染总体来说仍将维持并发展,河南、山东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北京、天津一带地区仍会出现大雾天气并伴有中至重度污染。
其中,13日白天大气扩散条件最差,湿度达到饱和、贴地强逆温、气压低、天空阴天,预计京津冀中部地区将达到此次过程的污染峰值。 13日夜间开始,随着冷空气的侵入以及降水的影响,扩散条件好转,污染物逐渐清除。14日随着较强冷空气南下,这次污染过程才会彻底结束。目前看,14日后,整体扩散条件有利,较好的空气质量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