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频繁挖到古董,敲碎卖给废品站,有人上交全部国宝获奖400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11
导读

这些地区的村民挖到古董时,一般都首先考虑悄悄在黑市上出售,换几升粮食;不方便出售的大件古董,几乎全部敲碎,然后卖给废品站,换几包廉价香烟的钱。刨开泥土后,下面露出窖口,他把里面的青铜器一件又一件地取出来放上车…

村民频繁挖到古董,敲碎卖给废品站,有人上交全部国宝获奖400元 | 文 青衫文斋

陕西周原是一片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作为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在这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土地上,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的国宝级青铜器。西周灭掉殷商前,周人集居于此,遗留下无数有价值的古董文物,使得周原有了“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这里居住的村民经常在劳作过程中频繁地挖到各种古董文物,要是哪天听说谁谁挖到了国宝,也不会让周原人特别惊奇,只是觉得人家好运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宣传也没有到位,但打击古董文物走私的力度已经逐渐增强。这些地区的村民挖到古董时,一般都首先考虑悄悄在黑市上出售,换几升粮食;不方便出售的大件古董,几乎全部敲碎,然后卖给废品站,换几包廉价香烟的钱。1971年夏收期间,周原地区召白大队村民陈志坚在生产队田土上挖苜蓿根,他想挖深一点,留下的苜蓿根更长,好在队里多记几分劳动工分。

正挥汗如雨时,陈志坚的锄头哐当一声碰在地下的硬物上,碰出了一个豁口。他蹲下身扒开土一看,见下面一片翠绿色,锄头碰撞的地方露出崭新的黄铜色。陈志坚暗想:挖到古董了!要发财了!这时,旁边一起劳动的村民问:“锄头”撅到石头上了?陈志坚急忙说是,一面回答一面用土把发现宝贝的地方掩藏起来,暗自记住方位,并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放在上面作为记号。然后,陈志坚若无其事地干完活回家。

当天夜里,村民们都进入了梦想,陈志坚带上锄头、铁锹,拖着木架车来到发现古董的地方。刨开泥土后,下面露出窖口,他把里面的青铜器一件又一件地取出来放上车,大大小小装满了木架车。他借助打火机照亮,看到窖内再无东西了,才悄悄地推着木架车回了家,将这些青铜器堆在后院,用柴草盖上。陈志坚的孩子刚上小学,那个年代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为了给孩子买书本和铅笔,陈志坚拿出一个青铜簋盖去换了一斗谷子,又把两件较大较笨重的青铜器敲碎,当破铜烂铁卖到了废品站,给孩子换回学习用具。

老实的陈志坚做完这一切始终不心安,再也不敢把剩下的青铜器敲碎卖给废品站。恰好他的一个堂弟跟县文化馆馆长有些交往,他便托堂弟去问问,如果把挖到的古董上交,是不是能够得到一笔奖金。县文化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迅速来到陈志坚家,拖走了剩下的包括缺少一个盖子的簋在内的18件青铜器,这批青铜器被直接运到陕西省博物馆进行清洗。

清洗的结果发现这18件青铜器中,散氏车父鼎4件、散氏车父簋5件(2件缺盖)、散氏车父壶2件、㫶叔山夫簋3件(1件缺盖)等14件刻有铭文,还有4件没有铭文的鼎、爵。一般来说,器身上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它真实地记录了几千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铭文使其身价倍增成为国宝。如著名的琱生簋上的103字铭文,记录了琱生在一次狱讼中,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事件,琱生簋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了解西周宗法准则与土地准则的国宝。

18件青铜器中缺少的盖子,很可能就在那些被敲碎了卖给废品站的破铜烂铁中,但已经无法寻回。为了表彰陈志坚主动联系县文化馆上交国宝的事迹,陕西省文化局、宝鸡市、扶风县革命委员会联合在召白大队召开“文物保护颁奖大会”,大会进行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讲述了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同时,大会奖励给陈志坚现金400元和一张奖状,以资鼓励。在政府的号召下,又有许多挖到古董藏在家里的人,把手中的国宝捐献给了博物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