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不少朋友会问我(其实是很多):菜菜,你觉得支付宝上这个XX保险怎么样?
这时我就想,你会不会问问支付宝客服:美眉,你觉得菜菜推荐的这个保险怎么样?
我猜,有99%的朋友是不会这么问的。
一来,支付宝某些产品是没有客服接口的,想说句话都没嘴巴的感觉;
二来,支付宝客户不可能回复这个问题,因为他才不会帮你比较产品呢。
说到底,这是两种销售渠道(互联网渠道vs经纪公司中介渠道)和两种保险业务员身份(互联网保险业务员vs保险经纪人)的问题。
来个从商学院学到的“丰田五问”:
1.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如此受青睐?
因为保障不错、更因为价格低;
2.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
其一是成本低;
3. 为什么成本这么低?
其一是客服成本低;
4. 为什么客服成本这么低?
其一是有的产品不设置客服咨询服务;
其二是客服在屏幕背后可以一对多;
(做过电商的我深知今天和明天回复你的可以是多少个人轮流来干)
5. 为什么没有咨询服务,消费者还愿意买单?
其一是大家都迷之自信自己已经具备一定的保险专业知识;
其二是大家内心对保险这玩意儿还是有需求的。
最后,小结一下:
互联网上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消费者自身对产品的认知和判断+买对后的安心=相当匹配(皆大欢喜)。
互联网上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消费者自身对产品的认知和判断+买错后自己承担后果≈相对匹配(就当是交学费吧)。
那另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从经纪人或代理人那里买的产品价格会相对高一些?(其实有部分产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渠道是一样的)
其一是本来产品在设计时有不同的思路,一个产品是由不同的保障责任、成本和利益演算构成的,又由于投放的销售渠道不同,产品总成本千差万别,这势必会造成售价差异化;
其二是因为经纪人或代理人要不厌其烦地回复你无数个为什么,无论是投保前、投保中,还是投保后,其实这些服务都很琐碎、甚至很漫长,服务是有时间成本的。
所以,如果你问:
菜菜,你觉得支付宝上面这个XX保险怎么样?其实已经是在享用经纪人的资源、享受着经纪人的服务了。
时间充裕的话,我会很乐意和你探讨该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客观);
时间不充裕的话,我会优先服务咨询我司可销售产品的委托人。
但如果你问:
菜菜,我能买支付宝上面这个XX保险吗?
我会回答:不好意思,买不买,我不做任何建议,你自己决定就好(主观)。
那,为什么我这么不“乐于助人”?
其一,公司明确规定,我们不能引导客户购买非本公司合作的产品(权限卡在这里,否则视为违规);
其二,金融产品的确很特殊,我觉得把保险比作药品就很形象,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保险经纪公司类似医院,经纪人类似医生,会因每位委托人的经济、身体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挑选产品来做方案组合,以全面地去解决有可能遇到的风险;
而互联网保险平台类似一个药房,客服类似导购,你想要哪个就给哪个你,偶尔简单询问几句,偶尔你默不作声自助服务就好,最后买了药有没有效、吃了会不会有副作用,更多的是由消费者自行负责。
所以我不会随随便便就来一句“可以买”或者“不能买”,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简言之,每个销售渠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配置保险都没有错,你开心就好。
菜丫子
保险 | 英语 | 你 | 我
暨南大学管理学硕士
波兹南经济大学交换生
高级保险经纪人
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