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功劳说,他把很多人带入门,使更多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把演义和历史的区别科普给大众,他不是史学家,而是一个老师,作为一个老师,按老师的标准说,是一个好老师。但也带偏了很多人的三观!
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品三国是《三国演义》套《三国志》的区分,但他自己都没搞清楚是讲的演义还是三国志。更像是讲评书。
《三国志》它属于史书,史书一般是简化的,记录大事件,大战役,去杂从简。给我们看的,研究的实在太少了,一段话就能代表好多。可以说一百个人看,有一百个样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是罗贯中看《三国志》和《后汉书》搜集民间传说著作的!带点神话色彩!
因为是文学作品,当然要添文加墨。当然古人的小说不像现代,古人写小说是有根据的。演义前言已经说了五实五虚!罗老先生尊刘贬曹,在古代这种思维是正确的,更符合我们的文化思想。儒家思想。
最近三国这段历史现在在网上争议很大,说演义是小说的,说去看正史。更有可笑的,已经成为民俗的东西,也要说正史怎么怎么滴?显得很有文化?
易大师应该不会关注这些,他对这段历史兴趣也不大。但影响很大,对很多人的三观也产生影响!我也学他发表发表个人意见。
我不说演义,就拿《三国志》易大师个人主观上是尊操贬刘,更符合我们现代思想,进而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现代思想是我们之前的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结合产生的思想。)可是带偏好多人。
他贬低诸葛亮,贬低了刘备。是站在他个人的角度看历史,诸葛亮成了不懂军事,不懂谋略,智力下降,阴谋论者更甚。刘备成了假仁假义。曹操,荀攸,郭嘉成了不起的人,我们该像他们学习的人。这样对吗?
易大师怎么尊操贬刘的?很多东西拿历史的边角料进行论证,拿《魏书》《裴松之注解》里面有的被否定的东西说,评价蜀国这边不给大众说清楚。评价曹操那边用的是“不敢确定。”等词语。
陈寿评语: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是陈寿例完传,站在个人的角度感叹的。也可以认为是吐槽,“盖”字表面了陈寿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了这个字。)
裴松之后面有注。(意思是说陈寿一个史官懂用兵吗?)易大师能不知道?但他并没有给大众说。连前面的评语都当正文。是否误导了大众?显得标新立异?
他喜欢曹操,那是他的事情。他不应该故意贬低诸葛亮,用心是不纯的。毁人三观。
看看曹操 荀攸 成了人们学习的对象。他们的人品合适人们学习吗?中华5000年的延续靠的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西方思想!
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
可见关于对诸葛亮才能的赞扬和神话,并不仅仅是明朝的《三国演义》。在明以前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不管是三国魏晋,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隋唐都对诸葛亮推崇至备。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史书和官方、民间都有了完整的定论,岂能是个别人通过枝节末叶的风闻所能否定的。
军校教材:《中国军略史》主编高锐,陆军少将,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本书在军事科学院院长,叶剑英元帅的指示下编写。明确的指出,曹操和诸葛亮代表三国时期的军事水平!
以上也是个人看法。曹操为人奸诈,你们要拿他做榜样我无话可说,不喜欢你们可以喷我。最好读读《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跟在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