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如病狂然_宋真宗痴迷难返,大臣迎合捧场,闹剧又有了新高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4
导读

据《宋史》记载,此五人除了他们的个人品质低劣之外,主要还是迎合宋真宗赵恒装神弄鬼,秘密谋划了天书降、圣祖临等事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被称之为“鬼”,或许多少有点“代主受过”的味道。 陈彭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

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宋真宗赵恒就是如此,从大中祥符元年三降天书开始,接着是圣祖降,东封五岳之尊的泰山,西祭祀汾阴,谒太清,朝玉皇,几乎年年都有新鲜事,岁岁都在修建宫观,时时刻刻都有着祥瑞现身。一个热潮接着一个热潮,七八年过去了,还是不消停。宋真宗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不断扮演着新的角色,如病狂然,自导自演了无数闹剧。

玉皇大帝也要上尊号

大中祥符九年十月的一天,宋真宗赵恒将执政大臣召集到龙图阁,让他们看一些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圣祖遗物,这些遗物种类繁多,既有圣祖的著作,遗留的药品药书等,也有金银像、器物、钱币等。并且真宗表示为了感谢圣祖的降临,回报上天的恩赐,也要给玉皇大帝上尊号。次年大年初一,宋真宗赵恒率大臣一块给玉皇大帝也上了尊号,并在上尊号结束后,立马又去给圣祖上宝册,汇报给玉帝上尊号的情况。

天书再现,僧道大聚会

天禧三年(1019年),位于陕西的乾佑山又发现了天书降临的事件。为了报答上天的眷顾,宋真宗于当年的中秋节在天安殿前举行了道士、僧人的大聚会,此次僧道聚会人数是空前的,多达13086人。会上,宋真宗赵恒将道士练成的银铸大钱赏赐给参会者,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度僧道。据统计,这一年在全国共度僧道尼姑共计25万人,人数之多前所罕见。僧道寺观在宋代是有特权的,寺庙的田产不需要缴纳赋税,僧道也不需缴纳人丁税和承担徭役,因此宋真宗大规模度僧道可以说是对宋朝财政的一个大打击。

大臣们迎合捧场

光有宋真宗赵恒一个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朝中各位大臣的配合,这一场场自导自演的大戏才能唱的有声有色。朝中大臣有的是坚守本分,极力上谏劝阻真宗闹剧的,也有迎合拍马屁的,对于极力上谏不配合的大臣,宋真宗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其可以不配合,但是也不能直接反对,默默不说话就行了。

朝中多数大臣还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其中最典型的有五个人,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五鬼”。所谓“五鬼”就是王钦若、丁谓、刘承珪、林特和陈彭年。据《宋史》记载,此五人除了他们的个人品质低劣之外,主要还是迎合宋真宗赵恒装神弄鬼,秘密谋划了天书降、圣祖临等事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被称之为“鬼”,或许多少有点“代主受过”的味道。

王钦若

说到王钦若,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一般只有两个字“奸臣”。王钦若作为真宗朝时期的宰相,不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而是极力迎合宋真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真宗前期的荒唐举动天书降,封禅泰山,这都是王钦若出的主意,至于后期的事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其作为宰相,肯定也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王钦若自称到,早年时道士告知他是唐朝名相裴度的后代,于是他就从那时候开始学习道教经典。他的话不能全信,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他信奉道教的时间比宋真宗要早,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真宗信奉道家可能就是受他的影响。

刘承珪

刘承珪是宋真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完成的,因此他也是宋真宗东封西祀一类活动的积极策划者和参加者。在各种活动中,刘承珪一般都是与丁谓合作,负责后勤事务。

他死后,真宗皇帝亲自给他写祭文,并在玉清昭应宫中太宗像旁为其塑像。这可足以说明刘承珪在宋真宗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丁谓

丁谓在真宗朝官至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在职务上仅比刘承珪稍低一点。丁谓除了负责与财政相关的事物外,还以善于发现“祥瑞”闻名,由于他多次向宋真宗报告各地有关仙鹤的祥瑞现象,后来被人称之为“鹤相”。

林特

林特的特长就是理财,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丁谓的助手。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后,林特接替了丁谓的位置,在真宗自导自演的各种活动中,林特主要是负责各种活动的后勤保障。为宋真宗赵恒主演的各种装神弄鬼的活动提供经费来源,可谓也是真宗崇奉道教中的重要有力人物。

陈彭年

陈彭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大臣,太宗朝期间的进士,景德年间进献《大宝箴》时引起真宗注意,后在仕途上也可谓是一帆风顺。他有着极高的才华,故在真宗导演的各种活动中,他主要是礼仪等方面的负责人。在封禅泰山时,他就在礼制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此后每次大典,他都会在真宗的授权下参与制定各种仪制。

综上,宋真宗从降天书封禅泰山开始,在之后的七八年间大肆崇奉道教,自导自演了一出又一出闹剧。虽然他热情高涨,加上大臣们的迎合捧场。最典型的“五鬼”各有各的本领,各负责一块事物,出色的协助真宗,使得闹剧迎来了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①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