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放行的天,我们去这些菜场买菜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00
导读

当爱生活也对审美有要求的年轻人愈发频繁地光顾菜场,原先审美粗放、秩序混乱的菜场便成为城市里亟待升级的空间之一。 小堵车:通常一周会去1、2次菜场。 永年路是上海的一条老马路,永年菜场是上海的一座…

千城一面的写字楼之外,菜场是一个城市最温情的地方,有最鲜活的当地风物,最敏感的四时变化和最亲厚的烟火气。本期跟着DECO一起看看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和菜场之间的故事吧!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平日依赖外卖和快递为生的当代年轻人回归厨房,菜市场也不再是家庭主妇的主战场。而当爱生活也对审美有要求的年轻人愈发频繁地光顾菜场,原先审美粗放、秩序混乱的菜场便成为城市里亟待升级的空间之一。设计师们重新整合改造的新菜场除了视觉上的调整,在功能上也更加多元。

@上海

小堵车,自媒体“艾格吃饱了“主编

对于小堵车来说,喜欢逛菜市场,是生活,也是工作。菜市场,往往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日常。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城市,她都会先去菜市场逛逛,看看当地的人喜欢吃什么,找找有什么特别的物产,一日三餐里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风貌。

小堵车在金泽近江町市场

DECO: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逛菜场,菜场给了你哪些线上和线下超市给不了的体验呢?

小堵车:我平时就有做饭习惯。虽然现在网络生鲜平台送货都很方便,但最喜欢的买菜方式还是去菜市场, 主要是去「 补充元气 」,每次看到那些水灵灵的瓜果蔬菜,都打心底里觉得可爱,想吃掉哈哈。

DECO:一般去菜市场的频率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比较个人化的买菜习惯?

小堵车:通常一周会去1、2次菜场。我在城市长大, 春江水暖「菜市场」先知,这是最能感知四季更迭的地方。春天的笋鲜嫩多汁,夏天的丝瓜又糯又甜,秋天一到就是吃藕的季节,霜打青菜则是江南孩子冬天最想念的蔬菜。小小一方菜市场里,四季总是最分明的。

DECO:逛菜场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堵车:逛菜市场常常有惊喜,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看看非常有生活经验的阿姨妈妈们买了什么。上一次惊喜的安利是黄心菜,据说只有冬天才有的一种蔬菜,比一般青菜更嫩。买回家只加了一点生抽和腐皮一起炒,真是糯甜糯甜的可好吃了!

DECO:有什么逛菜场的小Tips吗?

小堵车:因为下班后到菜市场经常要7、8点了,生鲜肉摊基本都收了,逛蔬菜摊比较多,我就会挑入口处第一个或者最里面的蔬菜摊买,靠门口摊子人多流通快,蔬菜通常比较新鲜,靠里面的菜摊呢为了招揽生意,会有些特别的蔬菜,价格也会便宜。

上海菜场推荐

永年菜场 | 城市乡野的另一种解读

地址:永年路74之1-4

永年路是上海的一条老马路,永年菜场是上海的一座老菜场。邻里之间的这条路和这座菜场落下了岁月印记,四十年来,他们依旧保持着这种生活节奏。只是今非昔比,对门马路开始拆迁,一街之隔的菜场,走上了更新之路。负责改造的则是一直以“弱设计”的实践观点来丰满城市更新各种尺度经验的裸筑更新事务所。

裸筑不希望用“迎合这个时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来挖掘这座菜场的“网红属性”。而是就这座小菜场里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不清洁的购菜环境体验,没有秩序的菜品摊位分类,慵暗的灯光体系,说不明白的指示系统等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再给一点温度。因此, 干净,卫生,美观,经济,在设计层面有“意义”,成为了组织设计逻辑的“关键词”。基于想要吸引年轻人的诉求,裸筑罗列了四个可以谨慎改造的设计点: 外店招,内店招,入口场所营造,空间主材质,以及一条贯穿的设计主线 —— “城市乡野”空间叙事。

过去农村房的常见屋顶建造材料 —— 石棉瓦楞板被作为背景肌理使用在外门头店招上,屋顶与门头,石棉瓦楞板的场所影射,将“城市乡野”印刻于魔都街巷。

Joints系列的节点设计让空间变得轻盈有序,招牌变得可拆卸替换,灯光更有秩序。设计师在每跨铺位的平面组织形式里,创造出帐篷的轻盈感, “麻布”作为主布面材料则以自然肌理将 “自然乡野”的气质传达给空间。

用 “石笼”的景观立面做法,影射“城市乡野”的入口仪式感。将石头替换成更有机的,“松果”,“麦穗”,“松木”,“卵石”,来重新拼合出一组“断层地质图”。

空间主材质的选定,基于以自洁、卫生、经济等规范要求的 “白方砖”,在砖的缝隙上做了设计:将原本的黑灰缝改编成为橙色缝,让整体空间从沉闷转向灵动。

更多上海菜场推荐

1. 上海巨鹿集团蒙西菜场

地址:蒙自路2号

2. 乌中菜场

地址:乌鲁木齐中路318号

3. Green & Safe 东平路菜场

地址:徐汇区东平路6号2楼

@北京

马达,自媒体 “什么值得吃” 主理人

马达现在生活在北京,最喜欢逛的除了干净整齐又能买到国外食材的、赫赫有名的新源里菜场,搬家到望京之后还会经常去逛「 果蔬好超市」,食材的水准和服务都非常好,会因为「 果蔬好超市 」而觉得住在望京也有幸福感。

DECO: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逛菜场,菜场给了你哪些线上和线下超市给不了的体验呢?

马达: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逛菜场,欧洲的菜场特别干净整洁,会把水果蔬菜码放的整整齐齐,肉也会做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那种。线上买菜总觉得是冷冰冰的感觉,而线下和食物啊、售货员啊有着密切的接触,更有生活的气息。

DECO:一般去菜市场的频率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比较个人化的买菜习惯?

马达:回国之后大概一周去一两次菜场。 之前都是每周六上午去菜场买菜,逐渐成了我们家的一种生活规律和小小的仪式感。会特地带着还没有满一岁的宝宝去菜市场,让他们从小接触新鲜的食物我觉得也是一种特殊的早教哈哈。

DECO: 逛菜场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达:菜场也会给他很多灵感,我甚至觉得菜市场发掘了我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如看到某种没见过的食材,会想着搞清楚它是啥,想自己动手做做试试看的那种。除了自己热爱下厨,我也一直鼓励周围的朋友多动手, 因为下厨的时间可以让生活慢下来,让你享受与食物相处的过程。

北京菜场推荐

微风市集 | 前门老街区的清亮短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西兴隆街105号

未来以北工作室受微风市集委托,设计改造位于北京前门西兴隆街区一座并不算太老的传统建筑。而主理市集的朋友们都是热爱美食、钟情菜场的生活家,因此改造的目标并非复制传统的菜市场空间,而是从优质食材、美食活动出发,为在此处生活的街坊和各地来的朋友们营造新鲜有趣的活动场所。

房子原本由两个体貌趋近但于又不同时期建造的体块组成,且紧邻民居群落。对于一个复合型的市集而言,售卖业态的组合布置和空间流线的梳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购物体验。因此,未来以北以两个高低错落的白色体块来连接建筑,并将这种关系延伸至室内,成为纵横错落的展示货架。

考虑到整个建筑想要营造的丰富轻松的空间氛围,首层各业态的排布呈现开放、半开放的组合,加之以充足的可移动货架,便打破传统菜市场常规布局,让进入市集的客人能感受到更多的展陈购物体验。借此,复合空间的属性也被放大,除日常市集状态外,未来还可承载各类关于食物,关于生活方式的展览、公共活动。

南侧靠窗的部分,一段半透明状的深色楼梯通往二楼的美食活动空间。不同于首层丰富布局,二层用明快的构成、更充足的开窗和传统木结构结合,让市集提供与一层售卖有趣联结的多种可能性。开放厨房、可变的餐桌椅、以及书架的展示设计,让生日聚会、团体活动、美食课堂等都可在此进行。

各个摊位采购新鲜食材,带到开放厨房为朋友家人烹制各类菜肴,让食物的热气和香味充当空间的底色。作为市集文化的延伸部分,这里人们更为独立的活动情境和一层开放的售卖情境同时进行,“烟火气”也便在新老对话的房子里碰撞出多种不同的图景。

更多北京菜场推荐

1、北京三源里菜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顺源里2号

2、望京果蔬好生活超市(东湖店)

地址:望京东湖湾小区(陈经纶中学分校小学部对面)

@杭州

易小婉,原 24 季私享家主编

网易云音乐 小婉的民谣与诗 电台主播

2019年,小婉做了一整年便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爱上逛菜市场。很多时候下了班会很累,但下了公车还是会鬼使神差地走进旁边的菜市场,买上一堆菜,在回家的路上想着哪个菜搭配哪个菜会很好吃。每天四五种食材,两份食谱,花上一个小时,有时做出不太满意的成品也还要用相机拍照记录。

DECO:菜场给了你哪些线上和线下超市给不了的体验呢?

小婉:相比线上生鲜APP,我更喜欢去线下的菜市场。因为要亲自去线下逛,才能充分体会到季节的变化,人间的烟火。我最喜欢春天的菜市场,香椿芦笋马兰头,龙井青团腌笃鲜……总要全部吃一遍,才觉得这个春天过的圆满。

DECO:一般多久去一次菜场? 逛菜场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婉:两天去一次。这个习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秩序,除了盒马生鲜的线下店,我最常去的是家旁边的浦沿街道菜市场。曾经有一天,心情特别沮丧,没有做饭的动力。但路过菜场门口,我还是走进去买了一斤花蛤、一小把秋葵和五只玉米作为第二天的便当和早餐。从菜市场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变好了,不需要烹饪去治愈,也不需要品尝食物本身,光想着这些食材将会在我手中变成美味的食物,就已经足够慰藉人心。

杭州菜场推荐

红石板农贸市场|城市微光

地址:潮王路古河巷29号

杭州拱墅区的红石板农贸市场在之前的十几年和中国大多数菜场一样,生意热闹但环境脏乱。但 2018 年底CIID杭州设计中心&浙江室内设计学会联合十几位设计师发起改造之后,现在的红石板几乎成了杭州年轻人最爱光顾的休闲空间之一。

整体改造由设计师陈耀光、王炜民担纲改造总顾问,设计师谢天(米店)、朱晓鸣(面铺)、林森(统筹 公共空间)、陈飞波(鱼铺)等操刀完成。改造后的菜场仍旧是550平方米,但因为合理规划和视觉上的调整,13个摊位不但各具特色,整体空间也充满秩序感。

位于菜市场大门入口处的1号摊位——水果摊将原先随意摆放的水果以高低错落的货架进行规范,中岛则作为空间的环绕动线方便店主与顾客互动。菜摊门牌还附上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对蔬菜的营养功效进行介绍。2号摊位——桃花源面馆的设计师朱晓鸣则用平和的米色、白色搭配水纹玻璃、胡桃木、席编等元素营造出平和温暖的氛围。

肉蛋区朴素的木质牌匾,洁净的操作区和暖色灯光让整体空间非常洁净、清爽,颠覆了以往人们的印象也更好地保证了食材的卫生。

除此之外,以海洋和鱼群作为主要视觉元素的水产区,以及重新设计过的粮油铺、豆腐摊、水果摊等都让人耳目一新,而设计师们以市民“消费触觉体验”为核心,颠覆传统认知、满足了现代人审美诉求的改造方式也最终得到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采访中小婉说的一句话放在最后送给大家 “ 只要保持积极生活,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我想这是菜市场给我的启示。 ” 如果2020不能重启,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力过好之后的每一天。

投票时间

看完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和菜场的故事,

你最想去哪家菜场?

你有私藏的小众菜场吗?

欢迎同我们分享!

我们将选出最精彩的1位送上好礼,

快来留言吧~

监制|Sugar

文 | Leah

新媒体编辑 | Lucia

图片提供 | 小堵车、马达、易小婉、裸筑更新设计工作室、未来以北设计工作室、谷德设计网、archdaily 等

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4691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