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运营车辆需要大额资金投入,所以短期内是无法回本,但从长期运营来看随着边际成本的递减,或者说是成本逐渐摊薄的情况下,刨除必要运营成本外是赚钱的,就是赚多少的问题。但赚多少钱又跟跟城市规模、网约车平台选取、人均消费水平高低、个人运营能力高低、还与车型配置选取及维护保养等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运营硬性成本问题
1、考证成本(预估1300元)
关于考证是强制性的,不同于传统城际客运司机,取得一个驾驶证即可,由于网约车的监管架构设计是被纳入出租车行业体系管理之下的,所以考证的模式设置类似于的出租车行业。想要参与运营的司机师傅需要取得两个证书,即为网络预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和网络预约车辆运输证,简称:人证和车证。人证需要参加人员条件初审→报名→培训→考试→发证。拿到人证之后,凭借网约车平台在本地去的运营牌照证明(相关主管单位有备案)去相关单位办理验车手续,相关主管单位会对车辆做硬件初审→安装必要车载设备→发证。这算是双证齐全,可以放心参与运营,即使被运管和综合执法查到,亮证即可,因为你完全合法!具体费用以本地培训中心为准,以郑州为例,培训费1270元,体检25元,拍照20元,共计1315元。
2、车辆成本(预估车价:快车11万、专车17万)
具体费用,是由本地网约车政策对车辆的要求所决定的。以郑州为例轴距要求不小于2650mm,功率不小于90kw,那么可选择的车型就很多,但是也是裸车价格在10万以上的,到手价大致为11w。但这仅此是快车起步价,而专车滴滴和易到均是裸车价15万以上的B级车,到手价大致为17w。
3、车辆维护成本(综合预估:快车3000~3700元,专车:3800~4500元)
车辆的维护这块分的比较详细,有车辆油费、车辆保养、车辆维修、车辆美容等。
1 车辆油费:(快车:2500~3000元/月、专车3000~3500元/月)
由于车辆配置、油价、里程数决定主要油耗成本。按照一个全职司机6000km里程,现阶段油价6.3元/L。油耗以专车雅阁为例,综合油耗大致为8L/100km,所以月度平均油费大致在:3000元左右。按照季节划分的话,夏季由于使用空调,所以要比冬季稍高一点,具体如下:
快车:夏季为3000元/月,冬季为2500元/月;
专车:夏季为3500元/月,冬季为3000元/月;
2 车辆保养:(快车:500-700元/月、专车800~1000元/月)
由于车辆配置、品牌等因素决定了车辆的保养的基础费用,但是由于车辆处于长期高负荷运营,所以保养周期要比私家车要高,一般来说5000km做一次小保养,10000km做一次大保养。我们对大量网约车司机调查的结果是一个月平均里程数在6000km,一个月平均保养次数在1.5,基于此做出预估平均月度费用大致在:快车:500-700元/月、专车800~1000元/月。
3 车辆维修:(概率性事件,不做预估)
修车
由于车辆损坏实发情况较为复杂,有交通事故,也有个人操作不当(如新手)造成,且大部分费用有保险公司承担(不是认为撞墙的话),但车辆维修期间期间减少的收入车主应该做一下核算,由于车辆维修算是概率性事件,所欲不做预估。
4 车辆美容:(快车:30元/月、专车50元/月)
由于网约车平台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所以对车辆的外观整洁度、内饰卫生标准要求较高,与之相对应的费用也就有额外的支出,尤其是专车!所以车辆日常美容频次要比常规要多,按照均值标准50元/月作为辆保养费用,但也有省事的车主,自个儿在网上买一个简易洗车机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这部分费用可以忽略,但是内饰清洁费用还是少不了的!
4、其他维护成本(预估:1000元/年)
这块主要涉及的违章费用,按照一年5次的违章来计算。不过稍加注意可以避免。
以上是需要司机硬性投入的必要费用,各位想入行的司机师傅可以做一下权衡,仅做参考。
二、运营模式选取的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平台模式的选择,另外是车辆车型配置的选择。不过目前来说,专车、快车各平台都有兼顾,网约车行业发展前期由于规模的需要是“重快车轻专车”,后期网约车行业发展是行业分工细分的过程,需要的是精细化运作,所以会是“重专车轻快车”,至于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由于涉及到的层面比较多,且分析、解释起来会占用大量篇幅,所以,会在网约车行业未来的发展里面做详细表述。
1、平台的选取:
目前可供网约车司机选择平台大致分为三类:
- 主流C2C模式:滴滴、易到;主要吸引社会车辆入驻为主,平台不自营车队,可以个人入驻的有快车、专车、企业用车三种类型;
- 主流B2C模式:神州优车、首汽约车;主要以自营车辆招募为主的运营模式,兼顾接入部分私家车入驻,但纳入平台车队管理运营。目前主要是专车、企业用车、公务用车三种类型。
- 地方B2C2C模式:这种主要出现在区域的平台,其实就是B2C和C2C模式的结合体,目前普遍运营的主要以B2C模式居多。车辆类型没有明显的界限,具体来说就是以专车为主,也有一些相对高端的小众业务,但属于非主流的配套子业务!
三类模式各有优劣,选择标准是什么?这个根据个人喜好,不过一个公用标准就是,知名度高、识别度高、大家熟知的,最主要是赚钱,如果不是太了解,请咨询身边运营过各个平台的“老司机”们,后期我会在网约车未来发展里面根据平台特殊属性做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2、车辆配置的选取:
由于网约车行业对车辆配置有着明显的要求,不同配置的车型直接决定了你是快车序列还是专车序列。
关于买什么,这一块主要看个人预算,预算多的话,建议直接买高配置的车(略高于专车标准即可,后期兼职收入方向多),为什么这样说?
- 一方面是网约车的后期是朝着专车方向发展,所以专车是趋势,为了避免二次换车,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建议直接买适合专车作为标的车辆!
- 另一方面,买专车除了日常在市区做网约车常规运营外,遇到企业业务或公务大型活动还可以临时整编入车队,也是一笔额外收入,服务时长和路线都可以做预估,便于成本核算。如果是买的是专车中的中高端的豪华车型的话,还可以做婚礼用车,用车渠道更多,也能增加一份额外收入。
三、个人运营技巧的问题
关于运营技巧这块,这个就是软实力的竞争了!最有优势的就是出租车司机,因为对所服务的城市各旮旯里那可都是门清儿,尤其是客源分布这块。如果出租车转到网约车行业的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短期内比之前未从事过客运行业的小白司机要强的多,这可是出租车司机的红利期。
但是,难道刚入行的司机就没有优势了吗?
肯定不会没有,唯一的就是多用心,多去做成本核算,尽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保证足够的运营时长,经过长时间的熟悉和摸索总结,每一个网约车司机总会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意经。以上所说的是全职运营,做兼职肯定赚不了钱。如果考虑兼职的话,建议从事合乘业务,上下班做市区合乘,周六日做跨城合乘,也可以赚到钱,只不过略少而已!
四、当前城市规模与后期发展的问题
现阶段,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车辆保有量的多少,是否超出交通承受阈值。超出了怎么办?现有的解决办法就是总量控制,即为上牌摇号!同时对道路还是车辆总量也控制,常见的就是限牌!由于摇号、限牌等因素导致很多人有车也上不了路,那么就意味着打车的人很多,间接增加了订单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半径越大,相对应的服务里程距离也是越大的,也就间接上致使客单价也更高。所以城市规模大小会对网约车运营产生两个影响价格的因素:即为订单量和客单价!以北京、上海为例,订单量和客单价都高于其他城市,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城市堵车问题
当然你会说,北京、上海都是超级大都市,不具备代表性。那我们就说二三线城市,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城市的定位和发展大致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
- 一方面和城市自身发展定位和地理位置相关,如沿海的青岛、厦门旅游城市定位,西南成都的宜居、旅游定位等等;
- 另一方面还受到国家中心城市群战略的影响,主要是看是否被划入区域城市群发展圈内,如郑州、武汉被划入中部城市群。
所以一个城市网约车订单量和客单价增量能否有上升空间,取决于未来是不是被纳入新的城市圈层中?当然订单量并非完全取决于城市区域范围大小和打车人数的多少,但这两个因素是主要的,所以拿出来重点说一下,当然订单量和客单价还与司机服务质量、人均消费水平等等有关,在此,不在一一说明!
五、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问题
经过前两年的网约车行业的疯狂补贴和市场教导,群众日常出行已经出门打网约车车的习惯。网约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的人民群众对网约车具有比较便捷、个性化出行的感官和认知。
但是网约车行业对群众教导也仅限于强调出门使用网约车方便,体验比较好。但是群众是不是一定要使用网约车,使用网约车的频次是高还是低?这些网约车平台无法决定,只能去引导,比如发优惠券,鼓励打车。但最终决定群众是都要打车和使用频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制约,即为:
- 个人收入水平
- 个人消费观念
这两个,有关联但似乎有没关联。关联在于收入高的人有使用网约车最基本的支付能力,但并不见的有支付能力就会去使用网约车,这就涉及到个人的消费观念问题了。以成都为例,这个城市很奇怪,当年Uber、滴滴、易到订单数据显示,除了一线城市属北上广深订单量最多,而作为二线城市的成都有时候竟然超过深圳的订单量,这就是消费观念所致!为啥,成都人,生活安逸,懂的享受,自然打车需求大,一点愚见。除了成都市民的消费习惯,喜欢打车外,另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成都是一个旅游性城市,旅游人的人多,自然也带来大量的订单!
纵观以上是从各个维度考虑的,要不要参与网约车运营,有两大方面考虑:
- 一是自身投入的费用,是否能承受,以及后续必要的运营费用的控制;
- 二是平台订单量和客单价的多少决定你的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单量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有多大、以及群众消费观念、收入水平、司机的服务质量等因素;
这两点你想明白,基本上问题就解决了,你的疑虑也就没有了!
在此做一下简单声明:由于调查范围和周期的限制,有些做的预估和评析略有偏差,但是硬性投入成本是少不了的,如果预计投入成本可控,又对未来网约车行业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那么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