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种心理控制手段,对孩子的真实想法会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可能不少家长看到这里,心里会感觉委屈巴巴:我也是为了孩子呀!
可是,“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这句话, 原本就是心理控制的方法,即压制思考。
这种看似再寻常不过的话,对孩子说的次数多了,往往容易产生极端的状况:要么,孩子越来越没主见,凡事都听命于家长;要么,孩子故意叛逆,凡事都与家长对着干。这两种结果,是我们家长都不想出现的。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可以避免对孩子的思考产生压制作用呢?
看到孩子自己的判断力
家长的想法,并不能代表孩子自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纳粹地强迫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让孩子自己选择。
例如孩子爱吃零食,那么我们就可以买一些关于吃零售危害的绘本,告诉孩子吃饭才能健康长大。或者孩子只喜欢待家里看电视,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那么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寻找户外运动的趣味,不能强迫孩子。
善于肯定孩子的感受
倘若孩子并未生病,但不愿意去学校。家长不要一开始就说“上学都是为了你自己好,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我们的苦口婆心!”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先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今天不想上学的主观或客观原因,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和自己在商量问题、有顾虑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找到问题根本。
鼓励孩子表达并处理问题
在于孩子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并不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就需要以讨论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不能用命令的口语,避免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多尝试用“你也可以”、“我们要不要这样”等形式,问题就容易解决的多。
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决定后,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知道父母说话是算数的,在后期的相处过程中,亲子关系的相处也容易变得更加融洽。
明白了上边这些道理,相信家长在后期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懂得,怎样科学地尊重和鼓励孩子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