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IT » 正文

扔掉手机,从晚饭开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
导读

正因为从小野出生开始,我就有这个意识,她是从小到现在,都不玩手机,不玩Ipad的,唯一每天使用的带彩色屏幕的电子设备就是电视,只用于看动画片。有可能这个习惯养成了很久的原因,所以她如果看到家长手里拿着手…

不论一个家长多忙,基本晚上都会回家吃饭的。孩子一天没有见到大人了,会很珍惜和大人呆在一起的时光,可能大人身在庐山中的原因,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时刻的宝贵。

当孩子长到了,一下就到了13岁的时候,进入到了青春叛逆期,这个时候大人再想好好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天,玩乐一下,对不起,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

而且,一个孩子的成长,0——6岁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间段他的语言发展,大脑发育,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认知能力,生活习惯,性格养成都是在此期间基本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三岁看老”的说法。至于这个0——6岁关键期的更多的介绍,以后的推文再陆续论述,此文就不展开了。

智能手机,拉近了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但是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常常发现吧:

——家长和孩子坐在地铁里,家长就开始掏出手机来玩,而一个4、5岁的孩子呢,要么就坐在椅子上东张西望,要么就靠着家长的肩膀看家长玩手机,要么呢家长也会塞给孩子一个手机让孩子玩。

——晚饭吃饭的时候,孩子吃饭总是慢腾腾的,家长就右手拿筷吃饭,手机放在饭桌上,左手在拨弄手机:刷朋友圈,刷视频,看电视剧。

……

类似的场景,大家只需想3秒钟,就能想起无数个。

多么可惜啊,孩子最关键的0——6岁,家长即使在身边,但是陪伴孩子的并不是和家长的互动和交谈,而是看手机的、沉默的家长,或者干脆陪伴孩子的也是一部手机。

从孩子的成长来讲,手机是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要扭转家里这种情况,就应该从实际的场景切实做起。

每天回到家之后,就马上把手机铃声调为最大声,同时关闭微信群的消息提醒,然后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抽屉里,而绝不可以是放在客厅里。因为手机铃声是最大声的,所以不用担心有什么来电却无法接到。

把手机收藏起来之后,就不会在饭桌上还拿着手机刷了;也不会让孩子自己玩耍,自己却坐在孩子旁边看手机了,而是一心一意得陪孩子玩。

玩着玩着,也就可以穿插着给孩子阅读故事书了。而这种阅读故事书给孩子的认知、词汇量带来的巨大好处,可不是让孩子用IPad玩游戏所能比拟的。

玩着玩着,如果手机来电了,就给孩子说一声:“爸爸现在来电话了,我去接一下,2分钟就回来。”,然后进放手机的房间去接电话。不要把电话带出房间,就在那个房间讲话,尽快讲完,不要煲电话粥。如果有人想要闲扯,就明确得说“有什么着急的事没?因为我孩子正一个人在客厅玩,我需要去照看着他。”

每天晚上都这样的话,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孩子意识到,手机不是那么重要和好玩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到家后,都不见他们看手机的。

——孩子多了很多和爸爸妈妈亲密相处的时间。以前一个晚上,大人玩手机的时间,零零碎碎加起来超过1小时是很正常的,现在至少每天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亲子时间。

——会开始每天晚上都给孩子至少读一本小绘本故事书了。因为时间更充足了。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他的成长作用非同小可;反过来,如果孩子从小养成用IPad,用手机的习惯,对他的成长作用害处可不少:近视,沉默,词汇量少,运动少……

正因为从小野出生开始,我就有这个意识,她是从小到现在,都不玩手机,不玩Ipad的,唯一每天使用的带彩色屏幕的电子设备就是电视,只用于看动画片。而且有可能这个习惯养成了很久的原因,所以她如果看到家长手里拿着手机在看,而不是用于打电话的话,她会抢着去关手机,同时大叫“不要看手机,看手机眼睛会瞎的!”

任何习惯的养成,要从实际的场景切实开始做起。

感谢关注公众号: 米知山

关注个人成长,分享对成长的认知、方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