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周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然因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重要,为春秋诸侯争霸的首要目标。
终春秋之世,各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都和郑国纠葛不清,尤其春秋时期几场重要的战争,如秦、晋“崤之战”迫使秦国向西发展而称霸戎族、楚庄王因“邲之战”立霸中原、晋厉公因“鄢陵之战”削弱了楚国使晋国复霸……这些重要战役皆与郑国有关。
因此,称春秋时期的郑国为“四战之国”,一点也不为过。
郑武公定都新郑后,郑国已不在王畿之内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类文明受到大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不同地区的族群因而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因此疆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由于不同而发展出具有独特性的文化。
周代实行封建制度,以血缘关系与辅翼功臣来分封诸侯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西周自穆王之后,因四周戎狄不断的侵扰,连年征战,使得国力大为消耗,因此不得不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厉王时更变本加厉,终至被流放,而有了“周召共和”。
厉王之后继位的宣王整顿朝政,力图中兴,分封诸侯,而其弟姬友就是宣王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受封于郑,姬友成了郑国的始封者,也就是郑桓公。
郑国为西周末年宣王在位晚期受封的姬姓诸侯国,可见早已有“郑”这个地名,而且郑国初封之时,其封邑不大,就在王城附近。
《东周列国·春秋篇》郑武公剧照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眼见国之将乱,据《国语》记载郑桓公听从史伯建议,以财物赂虢、郐,将百姓及财物暂放在虢、郐之间十邑之地。
十邑之地并非都是虢国、郐国所有,而是处于济水、洛水、黄河、颍河等四水之间的十个小国,位置相邻,其中以虢国和郐国的国力最强,地势也较险要。若能攻下虢国和郐国,则其余八国因国力弱小,无法与郑抗庭,自然就归顺于郑。
由此可知,郑武公定都新郑,是取十邑之地理中心来筑城,以安定新土地上的人民。新郑已不在王畿之内,郑国疆域此时已大抵确定。
群雄逐鹿中原,郑国疆域开始发生变化
郑国定都新郑之后,郑庄公借口讨伐共叔段之余孽,及身为王朝卿士以王命讨不庭,侵伐邻近诸侯国,来扩张郑国版图;但庄公之后,霸权兴起,群雄逐鹿中原,郑国为首要目标,战祸不断,因此郑国的疆域略有变化。
首先是许国。春秋时期,郑国和许国因地理位置较近,郑国国力较强大,时有侵伐许国之情况,许国因畏惧郑国,而时常迁都,故郑国的疆域略有扩大。
鲁、齐、郑以许不共,同伐许,许庄公奔卫,而齐僖公本将许国让于鲁,而鲁隐公不受转而让给郑庄公。
然而,郑庄公并未灭许,反而奉立许庄公之弟许叔,即后来的许穆公,将他安置在许城东部来安抚许国人民。也就是说,郑庄公只占取了许国西部。直到后来郑国发生“公子五争”,许穆公再趁乱赶走郑军,收复了许国旧都。
许国本在郑国南方、楚国北方,夹在郑、楚两国之间,在许国迁都之前,郑国属于晋之联盟,而许国则一直亲楚,因此郑国对许国侵扰不断;再加上鲁成公十年郑伯讨伐伪立国君之人,而公子班逃到许国,导致郑国二度攻许,终于许灵公畏惧郑国的威逼,向楚国请求迁徙到楚国的叶地,而许国旧地则尽为郑人所占。
其次是栎邑。栎邑在郑国初期的历史中,占有一重要的地位,郑厉公若不是据有栎邑,岂有实力可再度复位?
栎邑应是郑庄公筑城,赏给屡有战功的公子突的封邑,而在“公子五争”之时厉公杀祭仲不成,出奔于蔡,最后因栎人杀檀伯,郑厉公又回到栎邑休养生息。
栎邑数见于《左传》记载,一直都是郑国的边邑,但到鲁昭公元年,此时栎邑应已入于楚。自“邲之战”楚庄王称霸中原后,晋、楚二强不停争郑,故近楚之栎邑,是有可能为楚所占,所以楚公子围才能派人城犫、栎、郏。
《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剧照
再次是虎牢天险。虎牢位于周、郑之间,为郑国西北边上一重要的天然险要,对郑国的边防非常重要,而一旦失去了这天然的要塞,则只能任人摆布。
虎牢本是天子狩猎之园圃,因周穆王圈虎而名“虎牢”。之后郑武公于助平王东迁之时趁机灭了东虢国,而周平王顺势又将虎牢赐给了郑武公。
就如郑庄公所说“制,岩邑也。”虎牢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国数次得又失之。鲁襄公二年,晋会诸侯伐郑,孟献子献计:“请城虎牢以逼郑。”及襄公九年,晋率诸侯伐郑颁布命令曰:“修器备,盛糇粮,归老幼,居疾于虎牢,肆眚,围郑。”可见虎牢皆属晋而非郑,晋国才得以驻军戍守来逼迫郑国。
最后是费滑。费滑为春秋时期滑国之都城,其位置在周、郑之间,虽为秦国所灭,但却屡次为周、晋、郑所争。
因春秋初期郑国国势强盛,地理位置较接近郑国的滑国一直是郑的与国,直到鲁僖公二十年,滑国叛郑亲卫,而使得郑国二度讨伐滑国,但并未灭了滑国,最后是在鲁僖公三十三年秦师伐郑未果,返国的途中秦灭了滑国;在秦灭滑之后紧接着的秦晋“崤之战”中,晋大败秦军,于是滑国土地尽为晋国所有。
滑国本是成周东北方一小国,春秋初年郑国强大,因此附庸于郑,但随即因亲卫叛郑,而遭受兵祸,最后为秦所灭,国都费滑入于晋。因滑国地埋位置介于周、郑之间,相距皆不远,而引起了周、晋、郑之争夺。
由上可知,西周末年,桓公封郑本在王畿之内郑邑,郑武公助平王东迁趁机灭了东虢,取虢、郐之间十邑之地,定都新郑;郑庄公时诸侯入许,因此郑又占许国西边部分国土。至此,郑国版图大抵确定,疆域大都在河南,东到雍丘,与楚相接;西至虎牢,与成周相邻;南到许州府、容城,隔着汝水与楚交界;北越黄河到达封丘,与卫国交界。
郑国地处中原腹心、四战之地,战祸连年,因此国土略有增减,但大抵仍在河南省北部中间。
《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剧照
“双刃剑”——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四战之国
中国古代王朝的疆域,是由若干个自然或人为划分的地理区域构成的,它们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其影响也有显著差别。
像和周天子关系最密切的周公旦封于鲁,开国元老吕尚封于齐,武王之弟封于晋,一但中原有事,便可以从西北东三方大军夹击,管叔、蔡叔及武庚的叛乱,立刻被压住,便是地理位置的优势。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各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郑国位于东周王室旁,又充分的利用与周王室的关系,庄公时首先在诸侯中称雄;秦国位于关中,东有崤函险关被晋国控制,无法东进中原,只能向西发展;晋、齐、楚等春秋大国都是地处中原四周,周围大多是落后的戎狄部落和国家,为其向周围扩张发展提供了便利,故很快就成为强大的国家。可知地理位置与政局的发展关系密切。
郑国地处中原,位于秦、晋、楚三国交界之处,四通八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灌溉便利,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及商业。
然而,郑国虽地当中原要隘,却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于春秋中期后,不得罪于晋,即得罪于楚,以小事大,左支右绌。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战役中,郑处境最难,郑子产为中国最卓越的外交家,实非偶然。
郑国虽是地势险要之国,有一定的优越性,也曾为郑的早期强盛起过一定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却成了制约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郑虽处于中原之中央,却是四战之地,四周多强大国家,仅有的几处险关要隘不足以使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待大国家蜂起交侵时,地险也就很容易失去。
晋居北,楚居南,齐居东,秦居西,吴越居东南,各据地势之一偏,进则可以为中原的共主,退则除秦当顾及西戎诸国外,都少后顾之忧。郑国缺少的正是这种可供安全发展的环境和扩展壮大的条件。
郑国明显是战略要地,大国若能控制此地,便会为成就霸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四周大国强盛后,都竞相争夺郑国。郑国在争霸的夹缝中而经常喘息不定,因而郑庄公之后,常常采用朝晋暮楚的摇摆外交政策,很难再有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