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已经管不了他了。”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很多因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心力交瘁的家长。
在这些家长的描述中,能够看到他们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的背后,有着让他们无比焦虑的共性难题:
因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沉迷游戏无心学习、最终休学在家
沉迷在游戏世界,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
因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沉迷游戏无心学习、最终休学在家
沉迷在游戏世界,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
这些家长非常焦虑,他们总是问:我该怎么办,我放任他打吗?不管吗?这样孩子就毁掉了啊。
于是他们会去控制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但是从接触的这么多案例来看,这些方式基本不管用,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沉迷游戏,对抗父母。
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这是为什么?
01
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一无所知
接触过一个案例。
这个家长说他的孩子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听话懂事,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在孩子上高一的那一年,孩子开始瞒着父母接触游戏。
为了支付高昂的游戏装备,竟然偷偷用妈妈的手机支付了将近一万元。
等到妈妈发现时,孩子沉迷游戏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这位家长将一切原因都归咎于游戏,不仅没收了孩子的电脑、手机等一切电子设备,就连家里的网都断了,下决心再也不让孩子有接触游戏的机会。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可能就告一段落,但是这个孩子却再也没有和妈妈讲过一句话,放学后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成绩也是直线下降。
不管这个妈妈如何的苦口婆心还是哭闹打骂,对他都是毫无用处。
听完她的描述,我问她:您知道他为什么打游戏吗?
她说:这还能有什么为什么?不就是自甘堕落,不愿意学习吗?
对于游戏,很多家长认为是精神鸦片,荼毒孩子的意志,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如这位家长一般,认为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在游戏里经历了什么?
他们真正在游戏里想要获取的,又到底是什么?
经过了解后发现:
这个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性格很内向,所以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人。
在家里,父母都是很严厉,并且对孩子要求极高的人。
平常孩子把试卷拿回来签字,无论考的有多好,父母都很少有正向积极的鼓励和反馈。
不断的被忽视、被打压,本来不玩游戏的他,在一次成功的团战中,得到了队友的称赞和认可。
就此,孩子一发不可收拾。
疯狂充值买装备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战斗力的加持,更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自己从被忽视的小人物,活成万人瞩目的那一束光亮。
你看,孩子沉迷游戏表面看起来让父母觉得堕落,感到焦虑,但细究原因,我们却忽视了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无助和失落。
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又有多少是从迷茫无助开始,经历了失败、责骂,怀疑自己,最终自暴自弃依靠游戏来找寻自己丢失的东西?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只从行为表面去纠正,只能像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也断送了十几年的亲子关系。
02
中国的父母太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和人的身体发育一样,人的心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从出生到18岁共有5个心理发展阶段,这5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每一个阶段心理的良好发展,都会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第五个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变化最大,问题表现最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出现这个成长期特有的问题,沉迷游戏就是一个最普遍的现象。
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家长们不会探索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不会去研究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们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打、骂。
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不玩游戏的好孩子,完全不管这种方式会对孩子今后的社会功能有怎样的影响。
也正是这种想法,催生了无数的青少年网瘾学校,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被送进去。
那些被送进去的孩子结果怎么样了呢?
2008年被送进戒网学校的张正(化名),在十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
“我承认机构和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那里面的孩子出来社会,总会先以恶意的方式看人。”
“我们那一届的孩子,没有人走得出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精神状态好了,那么他是在骗你。”
“我承认机构和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那里面的孩子出来社会,总会先以恶意的方式看人。”
“我们那一届的孩子,没有人走得出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精神状态好了,那么他是在骗你。”
当记者看到张正对父母妻儿冷漠疏离的态度时,记者真的确信,他仍然活在那年的恐惧中。
他对父母的憎恶是真的。
他不知道如何去爱妻子、爱孩子也是真的。
因为被父母送进了网瘾学校,他丧失了一辈子去爱的能力。
这就是社会功能的缺失。
面对记者的询问,张正的父母说:
“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如果如果不是束手无策的状态,能舍得吗?打了骂了哄了骗了,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哪一样没试过?”
“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如果如果不是束手无策的状态,能舍得吗?打了骂了哄了骗了,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哪一样没试过?”
同张正的父母一样,每一位妈妈都有爱孩子的本能。
但是这些家长太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又有非常强烈的“改变孩子”的意愿。
综合起来,极有可能会将希望寄托在网瘾学校,或者是军事化管理学校。
这类学校不会告诉父母,孩子今天上网成瘾的现象,究竟是为什么。
也不会帮助父母意识到,比起沉迷游戏、依赖网络,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慢慢发展他们失去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戒除网瘾,而是辅助这些孩子获得成长,在未来,他们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去学习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在这里推荐中育心理的《第六期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师》,希望能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等问题提炼出来,让更多的父母知晓。(点击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