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法_蝗虫是鱼变的?告诉你蝗虫的真相和危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31
导读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古人以为蝗虫和鱼能够互相转化,一定程度上…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蝗虫是鱼变的,干旱的时候鱼产的卵会变成蝗虫,水涝的时候蝗虫的卵也会变成蝗虫。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尤其是现在蝗灾泛滥,非洲蝗虫漂洋过海到达印度,是否会到达中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草蜢、蚂蚱等。蝗虫口大,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都在蝗虫的食谱上。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而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与蝗虫不是同一类生活。而不同生物之间物种是无法转化的。古人以为蝗虫和鱼能够互相转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无法区分两者的卵。觉得两者通过产卵完成互相转化,是不科学的认识。

近日各大新闻纷纷报道,4000亿只非洲蝗虫跨过红海,已经达到巴基斯坦和印度,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描述: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一平方公里大小容纳8000万只成年蝗虫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与3.5万人的食物消耗量相当。

而且蝗虫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平方米产下卵块可高达4000-5000块,每块含有50-80粒蝗虫卵。算下来每平方米可以产卵20至40万粒,数量惊人。

1875年,美国西部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蝗灾,1万亿只蝗虫形成1800里的黑云,覆盖面积超过整个加州。造成的损失大约1160亿美元。这次蝗灾,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动物集群。

那这么多蝗虫有没有可能会飞到中国来破坏粮食作物呢?根据历史记载,中国虽然也受到蝗灾困扰,但是国内至今没有发生过沙漠蝗入侵的记录。因为地理气候不是完全匹配,加上青藏高原植被稀少,无法满足这么多蝗虫的胃口,所以主要飞向印度。今年印度预计粮食减产30%-50%。真的是很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我国依然也要加强本国的防灾力量,争取在这非常时期可以让老百姓平稳度过,不因为粮食而发愁。

图片:来源网络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5367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