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安防 » 正文

终于知道安全接触距离有多远了----------------------------1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24
导读

事实上,与新型冠状病毒同家族的SARS和MERS冠状病毒虽然存在过疑似飞沫核传播的迹象,但由于大多数传播都发生在2米以内,很难区分是飞沫传播还是飞沫核传播。随着空气流动,生物气溶胶会向四面八方扩散,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

权威疾控机构的专家不断强调:

不扎堆

见面 必须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安全接触距离 至少是1米呢?

专家解读

很多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都会经过空气进行传播。空气传播主要分为三种形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由于尘埃传播主要涉及肺结核、炭疽等会形成芽孢(一种细菌的休眠体)的病原体,在新冠肺炎的传播中不会涉及, 因此我们重点来了解飞沫传播和飞沫核传播。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被易感者吸入,从而引起感染的情况。这些飞沫的直径 一般多在100~200μm,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喷射范围 一般不超过1米。同时,飞沫也可以落到物体的表面,经过手的接触而传播给易感者,构成间接的接触传播。

那是不是病人喷出的飞沫就肯定能让对方得病呢?其实,这和飞沫喷出的方式、能喷射的距离远近和病毒含量有关。此外,每个人说话、咳嗽和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大小并不相同,大的飞沫含有的病毒虽然比小飞沫含有的病毒量大,但喷出的距离却有限,一般不会超过1米。因此,1米安全接触距离的说法是科学的。

还有人会问:

大的飞沫是掉下来了

那小的飞沫怎么样了呢?

这就要谈到另外一种空气传播方式

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指的是较小的飞沫(直径小于100μm)悬浮在空气中,经过脱水蒸发而形成含有病毒的直径小于5μm的小颗粒。由于它的直径比飞沫更小更轻,因此更易于悬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可以扩散到数米甚至数十米之外,形成生物气溶胶。

提问者

那是不是说明,空气中到处都是病毒,正常呼吸都会感染呢?

事实上,与新型冠状病毒同家族的SARS和MERS冠状病毒虽然存在过疑似飞沫核传播的迹象,但由于大多数传播都发生在2米以内,很难区分是飞沫传播还是飞沫核传播。因此,国家卫建委公布的最新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提出,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同时,吸入的病毒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让人发病。随着空气流动,生物气溶胶会向四面八方扩散,病毒浓度将随着传播距离快速降低至安全范围。同时,任何病原微生物都不能永久地存活在空气中,所以一般公众不需要担心呼吸空气就会感染。

然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病人进行医疗处置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与病人存在近距离的接触,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会有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颗粒从呼吸道喷出,极大增加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因此,气溶胶传播的防护对于医务人员更加重要。

怎么做到科学防护?

专家解读

相信通过以上知识,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至少1米安全距离。因此,防控新冠肺炎一定要注意 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注意呼吸礼仪。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