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曾有一句名言,“炮兵是战争之神”,形容的正是炮兵对于战争胜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解放军的历史上,长期面对占有绝对优势兵力火力的强敌,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依靠的一是军队建设的高素质,二是不断学习敌人长处来武装自己。我军的炮兵建设,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军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米加步枪”,而是建设成了较为齐全的各军兵种,其中炮兵就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整个作战期间,我军炮兵紧密协同步兵作战,以猛烈、准确、及时的火力摧毁了越军的防御体系,雷霆万钧,歼敌数万,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卓越之功。
下面就以柑塘进攻战斗为例,看看我军炮兵是如何发挥战争之神威力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79年2月17日打响,解放军50余万部队参加作战,东西两线进展略不一致。如东线是17日至24日结束第一阶段作战,西线则是17日至21日结束第一阶段作战。2月23日,西线我昆明军区部队即发起第二阶段作战,主要目标是攻占重镇柑塘市,歼灭守敌越军345师。
柑塘虽然称为一个市,但面积不大,市容颇为简陋,也就是我国一个小县城的规模。不过柑塘是红河西岸的一个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还不错,因此颇受越方重视。越军高层曾发过狠命令,要求345师“死守柑塘”。
想守柑塘,那就得有守的本钱。越军345师组建时间不长,本身战斗力就很有限。而且该师防御地区横跨红河两岸,所辖两个主力步兵团尚在东岸防御,在西岸柑塘地区仅有一个步兵团和炮兵团主力,加上约2个多团的地方部队配合。也就是说,在红河西岸越军只有1个不满员的步兵师,而面对的是解放军2个气势正盛的步兵、炮兵、坦克合成师,双方强弱分明。
更为重要的是,越军在火力上也差得很远。为了一战夺下柑塘,昆明军区部队经过加强后集中了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6个团另1个营,下属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火箭炮、122毫米榴弹炮等大口径火炮258门,以群为单位大密度部署,并储备了5万余发炮弹,那是要敞开了痛打敌人!
再看越军的炮兵规模,那是相当可怜。只有1个师属炮兵团主力,装备8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24门。另外还有2个高炮营,辖37毫米高炮36门,不过这个口径根本算不上大炮。如此一来,24门大炮对258门大炮,这仗还怎么打?
果然,柑塘进攻战斗打响后,解放军炮兵打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仅首轮进攻20多分钟火力准备就发射炮弹6000多发,把越军的防御体系打得千疮百孔。在炮兵火力有效支援下,我军2个师勇猛突击,势如破竹,把越军345师打得落花流水,仅用两昼夜便攻占柑塘市,歼敌2000余人,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