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很精明的皇帝,自其亲政夺权后,始终牢牢把权力攥在手里,不容他人对其手中的权力有非分之想,就算是亲生儿子也一样。比如康熙曾经最喜欢的儿子八阿哥胤禩,就是因为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从而被康熙厌恶和打压。
不过,康熙虽然对胤禩及其他参与夺嫡的儿子,或多或少都进行了责备和打压,但却唯独对一人放任不管,默许其壮大自身羽翼,参与夺嫡。这个人就是康熙帝第四子胤禛,历史上有很名的雍正皇帝。
那如标题所说,八阿哥胤禩和老四胤禛(以下都称雍正)同是康熙的儿子,为何只有胤禩因夺嫡被康熙厌恶?是康熙厚此薄彼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人的性格问题,一个太高调,一个韬光养晦、低调做事。且听我下面,慢慢道来!
我们先说说胤禩吧,胤禩是康熙排行第八的儿子,人称八阿哥。胤禩曾经是康熙最喜欢的儿子,17岁就被封为贝勒,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而且很有人缘,一度成为康熙诸子中除太子胤礽外,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可以说,无论在哪方面,其优势都远胜于雍正,但最后胤禩却输了,而且是一败涂地。
胤禩之所以会输得这么惨,主要是因为他不善于隐藏锋芒,过早的暴露野心,遭到重创后亦不知收敛。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的心理及朝局处于极度敏感时期,胤禩却在此时暴露了其觊觎皇位的野心,遭到了康熙的训斥和责罚,说其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
胤禩遭此打击后,本来尚留有余地,但其始终将夺嫡之心表露人前,最后彻底得断送了皇位候选人的资格。所以,胤禩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其实是输给了自己,也低估了康熙的智商。相比之下,其对手雍正就聪明了很多,不仅改变了其父对其的看法,还击败了众多对手夺得皇位。
雍正(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与其弟胤禩不同,雍正从小不得其父康熙帝的喜爱,康熙的理由是:“四阿哥为人轻率,喜怒不定”。雍正非常在意这个评价,为了改变其父对其的看法,雍正苦心经营了十余年,期间处事极其低调,“不结党谋私”,认真完成康熙交付于他的差事。
雍正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雍正为了消除“喜怒不定”的评价,特意请求其父:“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请“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得旨谕允:“十余年来实未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此语不必记载”。
雍正能让康熙改变对他的看法,说明雍正的权谋手段已炼有所成。雍正一开始是没有打算参与夺嫡的,一直到了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才决定加入的夺嫡行列,并为此苦心经营,培养自己的羽翼。不过,奇怪的是康熙并没有因此责怪雍正,也没有加以阻止。
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雍正隐藏得比较深,手段高明,这方面自不必多详述,想必大家也很清楚。二是雍正在最恰当的时机参与夺嫡,那就是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的时候;雍正的对手胤禩就是在最不恰的时机(康熙四十七年)暴露野心,才犯了康熙的忌讳,断送大好前程。
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办事能力,还有政治家的务实精神。康熙晚年,官场贪腐成风,吏治败坏,清朝已有衰败之势,但其诸子大多为了夺嫡而互相倾轧,收买人心,只有雍正在经营夺嫡的同时,能针对积弊已久的朝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于雍正的务实精神,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个就有说明,剧中有个情节:雍正受命清理户部,追缴亏空,那可是铁面无私啊,还钱就没事,还不上的就抄家,连跟他最亲密的老十三都看不过去了。这些康熙都看在眼里,他相信只有雍正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即使雍正积极经营夺嫡,只要不是太过于明显,康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或有疏漏和错误之处,如果你有不同观点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