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年2月12日,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女儿元氏出生,这是他唯一的骨肉。奇怪的是,孝明帝的母亲灵太后胡氏竟对外宣布,皇帝有了儿子。这个女婴除了啼哭和吃奶什么也没做过,但她身份特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不过灵太后让元氏冒充男婴继位,又很快废黜,所以史学家从来不承认她的地位,只说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元氏的母亲潘嫔是孝明帝众多侧室之一,是后妃中最低等的充华,地位并不高。孝明帝已经亲政,但是有灵太后临朝称制,实际上难有什么作为。从元氏出生这个事也能看出,孝明帝连皇子是男是女都无法公布,任由灵太后摆布。
洛阳永宁寺塔即修建于胡太后临朝称制期间,该塔毁于雷击大火,今已不存,图为塔基遗址。
为什么元氏一个女婴,能够最终登上皇位呢?
其实就是因为皇帝、太后争权而发生冲突,无辜的女婴成了政治斗争的棋子。孝明帝继位时只有三岁,灵太后一直掌握实际权力。看着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又结婚生子,灵太后为了保住权力,处处和皇帝作对。灵太后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隐瞒皇子的真实性别,刚刚我们已说过。第二,诛杀皇帝的亲信,不让皇帝了解世事。比如,蜜多道人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就被灵太后派人杀掉,还假装全城悬赏,搜捕凶手。随后,灵太后又借口护卫不得力,杀掉了皇帝周围的一些将领和大臣。第三,把自己的两个侄女嫁给皇帝做皇后和昭仪,压制其他嫔妃。
孝明帝当时已19岁,可灵太后不肯放权。于是他联络镇压六镇起义的权臣,也是他另一个嫔妃尔朱氏的父亲尔朱荣,希望借外臣的力量除掉太后。
北魏彩绘人物漆屏
得知皇帝联络尔朱荣,灵太后很害怕,命令自己的情人率领御林军毒死了孝明帝,随即指定皇帝唯一的“儿子”,刚满月没几天的元氏登上皇位,她好继续临朝称制。后世慈禧太后毒杀光绪皇帝,然后隔代指定溥仪为皇帝,和灵太后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只不过慈禧临死之前才下狠手,已没有机会延续自己的统治。
元氏只做了一天皇帝就被废掉,换成孝文帝的曾孙元钊登基。灵太后知道女婴的身份瞒不住,又舍不得权力,因此故意从皇族内选了三岁的元钊。灵太后设想得很好,只是没有想到报应来得那么快。尔朱荣宣称灵太后立女婴为皇帝是欺瞒上天,举兵进入洛阳,抓住灵太后和元钊,把他们沉入黄河,第二天又屠杀王公大臣,制造“河阴之变”。
灵太后可以擅权专政,元氏却莫名其妙登上皇位,随后消失在历史之中,她们的命运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第一,北魏拓跋氏出身鲜卑族,女性地位相比汉族要高很多。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不是偶然的。皇室女性地位更高,比如冯太后,主持孝文帝改革,对推动鲜卑族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北魏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图为清人所绘木兰形象,图中左侧题写的是杜牧《题木兰庙》一诗。灵太后掌权十多年,自称“朕”,命令大臣称自己为“陛下”,其实和皇帝也没什么分别。她的生活作风更是开放,有多个情人,还曾经给自己爱慕的将军杨华写情诗,哪怕这位将军已经叛逃南朝了。种种事迹,在礼教束缚的汉族女性身上很难看到。北魏道武帝建国之初,依照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故事,设立“子贵母死”制,规定儿子立为太子,母亲必须被处死,防止后宫和外戚干政。灵太后的丈夫宣武帝废除这项制度,她才得以专权。
第二,历史一再证明,帝制时代的女性执政者,参与政治斗争时,大多手腕更强。灵太后毒杀亲子,简直不能更残忍。武则天任用来俊臣等酷吏残害大臣,也有传言说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欧洲有相似例子,玛丽一世烧死数百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废黜自己的丈夫,不妨碍后世对她做出高评价。反观元氏,一个婴儿根本无法有任何作为,只能任人摆布,被废后的经历甚至得不到史官记载。
汉末魏晋以来,皇权衰弱,东晋已经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皇帝和门阀士族分享权力。北魏皇权振作,太后作为皇权的衍生,才能够插手朝政。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受到全方位严厉的束缚,女性执政者想有所作为,往往需要用激烈的方式挣脱礼法约束,这正是灵太后专政,并造成元氏悲剧人生的原因。
历代评价
1、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充华生女,太后诈以为男,便大赦改年。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于是朝野愤叹。太后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三岁,天下愕然。
——魏收 等《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
2、(尔朱荣)乃抗表称:“……又以皇女为储两,虚行赦宥。上欺天地,下惑朝野。”
——司马光 等《资治通鉴·卷一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