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有前途的职位,凡担任此职位的人,必定官运亨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0
导读

清代许多出将入相、权臣、重臣都从皇帝近身侍卫直接位至卿相,其升迁速度之快远非其他人所能比,比如清代著名将领傅恒、福康安、权臣索尼、索额图、明珠、大贪官和珅、肃顺等皆是位极人臣、显贵至极的人,这一特殊…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最主要渠道是参加科举,很多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甚至更久,或是一辈子,为了就是有朝一日状元、进士及第,光宗耀祖,进入官场一展抱负。而武人出人头地的主要渠道是参加武举或者当兵,但最后能如愿以偿的少之又少。不过,在清朝有个前途无量的职位,堪称走后门的捷径,至少比一般人少奋斗十年以上。

这个职位就是御前侍卫,清朝皇帝的近身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与历朝历代的禁卫军、御林军不同,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仅待遇高,除本身俸禄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恩赏,逢年过节更是赏赐不断;而且是飞黄腾达、进入统治阶级权力中心的一条捷径。

御前侍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宫廷侍卫制度,从皇亲国戚、家世显赫的贵族中则其优者担任其近身侍卫。皇太极称帝之后,承袭了努尔哈赤的侍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及扩充侍卫团队,侍卫成员亦是勋戚子弟。

皇太极曾说:“朕侍卫四十员,乃太祖在时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贝子之子,或官员之子,或朕包衣之子,皆非应役之人”。

康熙帝即位后,正式设置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职务,其成员大多是皇帝亲自从满洲、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中挑选授任。虽然也有破例选汉人为侍卫,但地位和待遇与其他勋戚子弟相差甚远,升迁调补都是那些王公贵戚才有的特权。御前侍卫是有等级的,分一等到三等、蓝翎等,汉人大概是居末等吧,皇帝的近身侍卫都是满洲、蒙古王公勋戚子弟担任的。

清代许多出将入相、权臣、重臣都从皇帝近身侍卫直接位至卿相,其升迁速度之快远非其他人所能比,比如清代著名将领傅恒、福康安、权臣索尼、索额图、明珠、大贪官和珅、肃顺等皆是位极人臣、显贵至极的人,这一特殊现象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

举个例子,清朝名将傅恒于乾隆五年担任御前侍卫,乾隆七年就转任山西巡抚,乾隆十年进入军机处,乾隆十二年任议政大臣。也就是说傅恒从御前侍卫到地方军政大员只用了两年,一直到进入帝国权力中心也只用了七年,升迁速度不可不快。相对于傅恒的升迁速度,一般人可能要花几十年,才能做到他这份上。

比如清代名臣刘统勋(刘墉的父亲),自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后,长期担任翰林院编修、詹事、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散职,一直到乾隆十七年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中兴,担任军机处行走,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整整花了三十多年。其子刘墉为官数十年,宦海沉浮,终其一生也未能进入军机处。

从刘统勋的升迁来看,一般人都是从考取进士开始,担任各种散职及低微职务,花上几十年才成为朝廷重臣;御前侍卫则不同,无需通过考试,就可直接升迁调补,或空降为地方军政大员、封疆大吏、或是军事统帅等等。

不过,随着清朝的腐朽衰败,清朝勋戚子弟王公贵族的堕落,御前侍卫也随之没落,虽然其地位和待遇依旧很高,但其重要程度已有所淡化。清代后期能够出将入相的侍卫减少了很多,晚清重臣将领许多都是汉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皆是朝廷重臣。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5764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