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7年冬,郑庄公前往王室朝觐周桓王。早就与郑国面和心不和的周桓王在接见郑庄公时,却不甚礼遇。这时,周公黑肩实在看不下去,上前进谏道:“我们周王室东迁,就是依靠晋、郑二国之力。善待郑国以鼓励那些前来朝觐之国,还担心别人不来,何况是无礼于人呢?”
从周公黑肩的话中可知,晋、郑二国在周平王政权东迁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一段改变历史的进程中,晋国国君不是别人,正是晋文侯姬仇。
公元前781年,晋国传来了一件震惊周王国的大事:晋穆侯长子姬仇突然回国,率其党徒攻杀叔父晋殇叔,自立为君!
侄子杀死亲叔叔,在讲究“亲亲上恩”的周王室看来,怎么看都是一不可饶恕的大罪。可问题在于,四年前晋殇叔本人就是篡位自立,已经违反了周人的一项重要制度——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姬仇父亲晋穆侯,是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公元前805年(周宣王二十三年),晋穆侯率兵前往讨伐条戎,结果战事不利。回到国内后,恰逢长子出生。因为打了败战,晋穆侯就给这名嫡长子取名叫“仇”,以激励自己不忘仇敌。公元前802年(周宣王二十六年),晋穆侯又在千亩(今陕西闻喜一带)率军阻击戎人,结果取得一场大胜。为纪念这次胜利,晋穆侯把这年出生的小儿子取名为“成师”。[1]
晋国大臣听了国君两个儿子的名字后,私下里却议论纷纷:“国君给儿子取的名字,实在是太奇怪了啊!美好的姻缘称之为‘妃’,孽缘才称之为‘仇’,这是自古以来的命名法则。现在国君将世子取名为‘仇’,却将他弟弟取名为‘成师’,这预示将来会有内乱。兄长大概要被弟弟所取代吧?”
可还没等世子姬仇当上国君,内乱就已先发生了。
公元前785年(周宣王四十三年)晋穆侯刚去世,姬仇叔父晋殇叔就强行篡位。[2]这一年,姬仇刚好满二十岁,已经成年。他深知权力斗争的险恶,为保住自身性命,赶紧逃出了晋国。
此后长达四年,史书都没记载下姬仇踪迹,可是失踪了。这四年来,姬仇到底到哪去了?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姬仇的逃亡之所可以推断出来。
周宣王执政早期,鲁武公曾带着两个儿子姬括与姬戏前往镐京朝觐。在接见过鲁武公父子后,周宣王就喜欢上了鲁武公幼子姬戏。于是,周宣王就命鲁武公立幼
{!-- PGC_COLUMN --}子姬戏为世子。君命难违,鲁武公不得不遵从了。公元前825年(周宣王十三年)鲁武公去世,鲁人便立姬戏为君,是为鲁懿公。
可周宣王此举明显违背了宗法制,引起了长子姬括一族的不满。公元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姬括之子伯御(也有说伯御即姬括)攻杀鲁懿公,篡夺了国君之位。消息传来,周王室大为震惊。十一年后(公元前796年春,周宣王三十二年),周宣王派王师讨伐鲁国,杀死了伯御,改立姬称为国君,是为鲁孝公。
周王室既然能平定伯御之乱,必然也要替姬仇主持公道。因
此,晋殇叔篡位之后,姬仇作为合法继承人,最大的依靠就是周王室。由此推断,姬仇失踪的四年,极有可能逃到了镐京,前往寻求王室支持。
遗憾的是,姬仇时运不济。
晋殇叔篡位之年,是周宣王执政四十三年,已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此前十来年间,王师外战多败,不但令王室元气大伤,也让周宣王大受打击,身、心状态都一天不如一天。姬仇前来求救那年,周宣王恰好冤杀了杜伯,使得他在老年病和负疚心理的双重折磨下,整天疑神疑鬼,几乎是油尽灯枯了。周宣王都成了这样,哪还有精力替姬仇主持公道?
于是,姬仇只能无所事事地呆在镐京城,希望能等到周宣王痊愈的一天。可不想,到了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竟然在田猎之际突然暴毙!
周宣王一死,姬仇依靠王室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新晋周王不过是位十四岁的少年,哪里指望得上?此后,姬仇又在镐京城停留了一年。可在亲眼目睹新王继位后,姬仇终于彻底失望了:这位少年天子,不可能是自己的大救星!
王室既然不足为恃,要夺回君位,只能靠自己了!
公元前781年,姬仇率同党回到晋国,趁间攻杀了叔父晋殇叔,夺回了君位。在离开晋国四年后,姬仇还能凭借一己之力夺回君位,足见他确有不同寻常之处。
姬仇杀死叔叔,固然有惟伦常;可周王室不作为,才是姬仇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晋穆侯生前积极参与王室的对内对外战争,战功卓著。可周王室却无法替晋穆侯之子主持公道,周王室还能怪晋文侯杀死亲叔叔吗?
晋国内乱中王室不作为,让晋文侯对王室失望透顶。其实不光是晋文侯,很多诸侯国也早就疏远了周王室。
鲁武公弃长立少让鲁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内乱,这其中周宣王责任不小。
早在周宣王想立姬戏为世子时,王室执政卿樊仲山父就曾劝说:“不能立姬戏为世子!不合情理的命令必定会被违反,违反王命又必须讨伐其罪。如果鲁侯服从您的命令立少子,诸侯势必群起而效之,先王定下的制度就将无法执行;如果鲁侯不服从命令,您又要治罪。这样将来必定会是治罪也难,不治罪也难。所以,改立少子一事是您破坏了先王法则。请天子您慎重考虑!”[3]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周人治理天下的两大基本制度,二者互为表里,使得西周社会比之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更接近于一个完整的国家。周宣王命鲁武公违反宗法制、废长立幼在先,晋殇叔就废黜世子、自行篡位在后。所以,《国语》就此下结论:“诸侯从此疏远了王室”![4]
虽然晋文侯深受其害,但这件事对他的成长却意义非凡。正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在西周灭亡后的重大灾难中,晋文侯才能更从容地看清王室本质,在改变历史的进程中发挥出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