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霸王别姬》《活着》同时拍的《蓝风筝》,堪称影史遗珠,还都是禁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89
导读

田壮壮导演当然也在这个脉络之中,我不清楚《蓝风筝》算不算是他对自己这个身份的交代,毕竟这都是我自己的臆测。 吕丽萍在片中大部分时间里都穿着红衣服,尤其在开头,私人领域里的红色仍然是一种代表理想主义的…

很蹊跷的事情就是《霸王别姬》、《蓝风筝》和《活着》是同时拍的,我觉得这个太蹊跷了,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看,快看,它在对你说什么?

文/818

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但学院派给我的印象的确就是善于把个人风格隐藏于银幕之后,让灵气被作品的工整和基本功的扎实盖过的那群人。

从导演的角度讲,至少第六代以前都还是这样的。这当然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一直以来对个体表达的忽视、以及对个体本身的忽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外在的强力不太可能胜过自然的生长,个体的才华和诉求只是被压抑,却并没有消失。

不仅如此,压抑有时候还会作为创作的激励,促成这群人“学院式”的回应。从谢晋的《芙蓉镇》,谢飞的《本命年》,到张艺谋陈凯歌,循着这条线索我们会发现一个并不算模糊的脉络。

田壮壮导演当然也在这个脉络之中,我不清楚《蓝风筝》算不算是他对自己这个身份的交代,毕竟这都是我自己的臆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片子一定是对一些事情有了交代的,比如历史,比如那段历史中的人,再比如回望那段历史的我们。

好了不说题材了,其实《蓝风筝》打动我的地方除了题材最主要的还是它作为电影本身艺术性的一面。

具体地说,它在艺术层面上的好,更多地不在文本而在视觉语言。通过画面传递出的信息,除了叙事以外,还很好地实现了审美和表意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所用的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巧妙,这就让观看很容易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

以下说到的镜头,我也是后来才注意到,就是它们几乎都是固定机位,甚至演员在画面里也很少移动。这是《蓝风筝》很特别的地方,也是片子给人以美感的一个原因吧。

陈树娟(吕丽萍饰)和林少龙(濮存昕饰)新婚燕尔,新娘穿上大红色的旗袍,站在宣传画的前面。

在这场戏里,演员的姿势和画中人的相似引人注意,而且这个构图维持了足够长的时间,结合剧情,应该是在表现演员此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对那个年代里流行的集体主义的认同或者说不怀疑。

色彩是另一种隐喻,而且贯穿全片。但红色的出现首先不是孤立的,在电影里,它和蓝色构成了明确的对比关系。

蓝太太(吕中饰)

红—蓝的交替出现,已经在给出暗示。关于色彩意义的解读可以很广,我更愿意描述成是对“公—私”这么一组概念的象征。

出身小企业主(资本家)的蓝太太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化极明显的人物,她身上褂子的蓝色即是私人领域的象征。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吕丽萍身上的、以及各种条幅旗帜上的红色,它们代表的是“公”的领域。

吕丽萍在片中大部分时间里都穿着红衣服,尤其在开头,私人领域里的红色仍然是一种代表理想主义的色彩,所以公私还没有显出明确的界限。但越到后面,在处理私人事宜的情节里,她身着蓝衣的镜头就出现得越多。这暗示了角色心理的转变。

借衣物颜色表现角色心理

这里还有一组有意思的对比:

上面因大义打儿子的一幕,母亲穿着红衣,下面在努力协调家庭关系时,母亲穿着蓝衣。

这一幕既为陈树声(宗平饰)的眼疾做了铺垫,又表现了他对前途的担忧。

紧接着在这个明暗对比强烈的镜头里,因为强光具有的压迫感,角色的处境(处于暗部)与心境(暗部本身)通过光线与构图的共同作用达到了统一。

大姐(宋晓英饰)一心为公,但只出现在家庭场景里,而且穿蓝衣而不是红衣。这是对“公私混淆”的一种形象化表现。相同的手法(但目的不同)还有电影开头蓝太太穿红衣。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宗平的这个角色。

——视力越来越差,看得却越来越清楚。

最后来张其乐融融的吧。

“茄子!”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128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