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回顾:
好书连载(四)|科技民生丛书《城市色彩》
第三节 街观——街道的色彩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美」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街道对于城市而言,意义非凡。作为线性形态存在的街道,更像是城市的的毛细血管,动脉是宽阔的马路,每天输送汹涌的人流。静脉是窄窄的背街小巷,缓缓地运输着居民。两者共同将人流汇总到城市的中心。街道,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载体,他表证着的是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是用不落幕的城市剧场。
那么何为街道呢?将街道空间一分为二,可分为 “街”与“道”。《辞海》定义“街”为旁边有房屋的道路。《管子·五行志》有记载,“街”即“通”。《三苍》将街解释为 “街,交道也。” 《说文解字》有云: “街,四通道也。”在现代,“街”含义是两侧有房屋、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路段。所以,“街”更强调公共活动的交往性,更关注“市井”的界面。而“道”则更强调交通的通过性 (如图2-14)
(图2-14)
街道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街道作为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一方面是构成城市形态的“骨骼”,更重要的,它是人与人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街道分类界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行为方式。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规律,形成不同功能的街道,带来不同的“街道的节奏”。大体可将街道按功能分为商业步行街、交通性街道、景观休闲街道、生活服务街道、绿地广场街道。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重“道”轻“街”风气盛行,为车服务的“道”界面尺度不断侵占为人服务的“街”界面,从而浮现大量街道色彩问题。如大面积“道”界面,易造成街道色彩过于单调,千街一面。小面积“街”界面为求视觉夺目性,易造成市景色彩过于艳丽与无序,影响正常通行与交往,最终造成街道场所感的丧失。
街道的色彩作为第一视觉在城市街道也起着重要做作用,一方面在功能上保持街道交通的秩序性,另一方面则起到美观性的作用。那么何为秩序?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秩”即常熟,“序”即序列、排序。就是万物存在的位置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样,街道色彩也需要遵循着细致安排的序列。用色彩来营造视觉次序,最根本是组织和调控色彩的关系,采用颜色间色度(色相度、明度、艳度、彩度)以及色彩面积、色彩对比等手段,建立街道色彩秩序感。
街道色彩应该如何营造秩序感呢?宏观维度上营造街道色彩秩序,即笔者上文提到的 “道色街彩”的营造方法。 “街”的界面作为近人尺度,色彩则加注重市景的繁华活力,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店招店牌等,用多彩的颜色来营造生活街彩。而“道”的界面,更加注重交通性与功能性,关注道路本身的色彩和交通标识、道路设施的色彩。为了视觉的统一与标识醒目性,多采用大面积的单色与小面积的点缀色来营造“道”界面,形成良好的街道色彩秩序。
中观维度上营造街道色彩秩序,将街道一分为三,分为三级用色。一级用色传达街道强信息,包括公共交通信息牌、商业体系信息牌、以及少量地标建筑的点缀色。一级用色选用高艳度、高彩度的色彩,小面积点缀使用,与整体环境形成差异,形成视觉焦点。二级用色传达街道中信息,选用中艳度的色彩。二级用色,包括建筑色彩的主色与辅色以及城市家具的用色。三级用色,传达街道弱信息,选用低艳度的色彩,主要包括道路色彩以及自然色彩的营造。
微观维度上营造街道色彩秩序,需要从街道的种类进行分析。街道种类的界定根本因素在于人。由于人们不同的行为活动规律,形成不同功能的街道,带来不同的“街道的节奏”。大体可将街道按功能一分为三,分别为商业步行街、交通性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不同功能的街道,它所形成的人工色彩有明显的侧重。如商业步行街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吸引客流,所以店招店牌的小面积人工色需要重点关注。交通性街道的目的在于通行,所以指引方向的导识系统及其重要。景观休闲街道承载的人的行为方式主要为休憩与游玩,属于人的选择性活动,所以景观绿化色彩、地面铺地色彩是形成良好环境的重点。“道色街彩”的提出,意在用色彩的维度实现“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营造人们看得见、用的上、用得好、记得住的开放、复合、绿色、记忆、智慧的城市街道空间场所。
一、商业步行街色彩
将店招店牌,一分为二,一为依附于建筑表面的店招店牌,二为立于地面的广告牌。而建筑立面的店招又可分为垂直于建筑立面侧招牌和平行于建筑立面的招牌。平行于建筑的招牌正是芦原义信在《城市色彩》一书提到的 “第一次轮廓线”,如法国巴黎街道的店招大多为“第一次轮廓”。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店招店牌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如香港九龙商业街的店招店牌最为典型。
不同国家与不同城市的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营造各有不同,笔者选取国内外四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不难发现,西欧城市街道是由建筑本来的“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相对而言,亚洲国家的街道多由“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
1、中国香港
2、日本东京
同样是具有大量侧招牌的东京步行街,它所形成的“第二次轮廓”就更加美观,主要原因在于其信息牌的造型比较细长,数量虽多但面积占比小,给人以精致细腻的感受。并且多采用中艳度、中彩度的店招店牌,与建筑外立面的灰白色和谐共生。(如图2-15b)
3、法国巴黎
巴黎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营造体现建筑的“第一次轮廓”,店招店牌数量虽多但所占建筑面积小,约为20%,侧招牌数量减少,消减了“第二次轮廓”带来的无序感。信息牌大小有秩序排列,街道信息的样式具有欧洲风情特色。在“城”与“市”的营造上,充分体现“城色市彩”。大面积的米色的城界面,与高艳度,高彩度的店招店牌形成色彩强对比,信息有效、有序、美观。(如图2-15c)
4、美国纽约
美国商业街道是电子信息屏的海洋。店招店牌多为数码屏,且面积巨大,同样占据建筑的80%,但大多隐藏在建筑的“第一轮廓”之中。商业中心的夜景营造十分重要,且富有变化,更加具有时尚度。(如图2-15d)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也悄然改变着城市色彩,电子屏所产生的动态商业色彩,就给城市的夜景带来更多的色彩可能性。
(图2-15)
在我国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营造最大的问题为色彩滥用导致的色彩乱象,从而形成了“光污染”与“躁色”现象。夜幕降临,摩天大楼灯火璀璨,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不夜”的明亮城市诉说着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光污染”的隐患,城市中的广告灯、霓虹灯、探照灯刺痛双眼。巨大的、色彩艳度极高的店招店牌,抢夺人们的视线,造成街道空间的视觉层次泛滥、混沌无序,影响街道的美观传达。甚至对生活工作于此的人们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繁杂的高艳的色彩,使人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是心理恐慌。这类色彩仿佛是一篇乐章中的噪音,通常被称为“躁色”。
最典型的案例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的银座商业街就因霓虹灯招牌、广告牌充斥着辖区内的大街小巷,使人眼花缭乱的“暴力色彩”,造成市民头晕目眩、心情烦躁,引起恐慌。但值得学习的是,日本政府立即法办色彩垃圾,适时颁布了由色彩协会参与创制的“景观法”,以法律的手段对城市建设中不科学的色彩使用进行约束。他们通过规划立法和科学调研等手段,让每个城市都形成一个必须遵守的色彩搭配的原则。
色彩是如何影响心理的呢?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实验得出,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比较沉静。
(色彩小贴士7)
二、交通性街道色彩,交通标识的色彩
交通性街道的功能是供车与人的通行,承载着人们的必要性行为。所以交通信息系统至关重要。道路按等级来分,可分为快速路、干路、支路。街道信息牌的大体可分三级,一级为公共体系信息牌,包括交通牌与方向牌,为强信息。二级为商业体系信息牌,包括店招店牌、立式广告,为中信息。第三类为文化体系信息牌,主要为文化刀旗,为弱信息。
在中国,交通指示牌的色彩营造更强调信息的有效传达,体现功能性,故选用高艳度、高对比度的色彩。如通行标识一般选用蓝底白字,色彩强烈对比,色彩醒目与显著。选用蓝色作为底色的原因,一方面,蓝色色彩比较显眼,能够让驾驶者一目了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给人一种冷静质感,能够平稳情绪。而警示标识,背景选用红色,刺激眼球,体现夺目性,表示禁止的寓意。利用色彩背后的符合意义。
而在日本,交通指示牌的色彩营造在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同时,更加注重色彩的美观程度与体系感。日本的空间信息系统都选用相对和谐的、温柔的中艳度色彩,整体更加典雅与温婉,与日本城市建筑色彩更加协调,并且彩度较高,能够很好的成为街道的色彩风景,值得学习与借鉴。
(图2-16)
三、景观休闲街道色彩
景观休闲街道是提供人休憩、游玩的场所,属于选择性行为,所以人们对其的美观程度要求更高,故对色彩的使用需要更加准确。景观街道更应凸显出滨水、绿植、历史风貌等特色。同时,沿线空间鼓励采用雕塑等艺术品进行装点,设置喷泉、灯光装置等设施,从而增强空间环境吸引力。在特殊路段和个别节点,可进行特殊设计,运用高艳度、高彩度的色彩,为街道增加色彩和趣味性,丰富视觉体验。
同样,绿植景观与地面铺装的色彩变化可以为景观街道增加活力。绿植色彩作为自然色的营造、地面铺地作为人工色的营造,交相呼应,从而增强空间环境人情味,并且引导和限制人的行为,丰富人们的空间行走体验。
如杭州西湖景区的地面铺装的色彩营造,是与西湖水墨淡彩和粉墙黛瓦的建筑环境的色彩相呼应的,地面铺地的色调为暖灰色,运用明度较高,对比度较低的高短调与高中调,并且运用不同的形状与肌理材质构成,是点线面、形色质的极致应用。
(如图2-17)
第四节 夜观——夜晚的色彩
白天的城市,映入眼帘的大面积人工色为建筑外立面的色彩。建筑外立面的色彩多为涂料色彩、材质色彩,即色料色彩。而夜晚,映入眼帘的色彩,早已改变了模样,转变为光色的色彩。色料色彩与光色作为色彩的两大构成,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见色彩小贴士8)
(色彩小贴士8)
夜,只是黑色的吗?夜黑之下,光得以新生,光与色的交织让城市之夜缤纷多彩,光影流转;或星星点点,或盘丝游龙。当夜晚即将来临,城市似乎也变幻了另一种语境,各色的灯光灿烂如星河,较之白日城市的阳光活力,确也增添了些许梦幻与神秘,光与色的融合营造出无限浪漫的夜之城。
若从空中俯瞰各个城市,其实每个城市的夜之色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用一目了然的方式观察城市天际线的夜景,用曲径通幽的方式观察城市街道色彩、桥的色彩,用入木三分的视角来观察城市店招店牌的色彩,会发现每个城市夜景都是那么特别与绚烂。比如以杭州为例:站在钱塘江的岸边观望那彼岸的连绵如山的建筑组成的城市天际线;泛舟游于西湖时,夜色下被灯光点缀的断桥;漫步于极具古韵的南宋御街,它们都在用不同形态的光色来诉说着具有诗意魅力的“夜色”。
一、天际线的夜景色彩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城市天际线,它代表着这个城市最鲜亮的色彩面貌,属于一个城市的地标与符号。所以,城市天际线的色彩营造,是极其重要的。而夜晚的城市天际线运用高艳度、高彩度的富有变化的色彩营造,则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促进城市意象的建立。
以杭州CBD钱江新城的城市天际线的夜与日的色彩对比为例。可以看出,白天,建筑的色彩呈现出的是中高艳度的蓝灰、青灰色调,能带给人轻盈明亮的色彩感觉。黑夜之下,建筑立面上的灯光被相继点亮,因为LED等技术的更新,建筑外立面的色彩得以不断改变,可谓瞬息万变,有时可呈现出暖黄色调,有时呈现红紫色调,有时则转变为蓝绿色调,它们串连出一幕幕色光之墙,绚烂多姿,显现浓厚的科技感,极其酷炫。(如图2-18)
(如图2-18)
二、桥的夜景色彩
“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桥,从古代到今天,有着不同的形态、功能与色彩。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承载人与车的交往与通行。因而桥上总有一些动人的故事与历史,使得桥更具人文意象与诗意情感。在古代,桥大多以石材修筑而成,色彩因不同的石材而形成微妙的冷灰与暖灰色系。而现代,因为技术与材料的不断革新,桥的材质则扩展为混凝土桥、钢桥,色彩则更富有变化,红桥、白桥、黄桥数不胜数。桥的色彩与材质决定着桥的美感与样貌。同样桥的日色与夜色营造也有明显不同。
本节选取中国最负盛名的断桥作为案例。断桥是西湖极具代表性的地标桥梁,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它坐落于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它的闻名得益于白蛇传的传说。断桥虽然历史悠久,但得益于杭州政府与市民们对于古迹的保护,白日里的断桥色调依旧保持石桥的古朴典雅,无需修饰,自得华章。夜晚的断桥之光也显得简洁与恰到好处。夜幕降临后,天水一色,断桥之身仅用暖黄的灯光微照,便与天水之深蓝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犹如蓝色水面一缕金丝绣,高贵而不失古韵。(如图2-19)
(图2-19)
三、街道夜景色彩
市井街道,无疑是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市井的色彩营造是最具冲击力的色彩体验,上文第三节的街观已有详细描述。在此以杭州南宋御这条历史步行街街为例,来讲述城市街道日与夜的色彩物语,带您体验南宋御街之遗风。白天的南宋御街清新自然,建筑多为粉墙黛瓦与木结构的古代建筑,整体色调为高明度、中低艳度的色彩。夜晚的南宋御街则显得温柔多情,红色灯笼,暖黄街光,加上深褐色的木质建筑,充满人间烟火之气,别有一番古街韵味。(如图2-20)
(图2-20)
四、店招夜景色彩
我们用曲径通幽的视角度来漫步于夜晚的城市街道观,店招的色彩无疑是最耀、最繁华的一抹亮彩。而提到商业步行街的繁华之态,尤以上海南京路为盛。日光下的南京路的店招玲琅满目,形状各异,尤以形成第二次轮廓的侧招牌为主,并且多位竖排版。小面积高艳度、高彩度的店招店牌作为城市的前景色与大面积的黄棕色的建筑背景形成对比,整体呈现暖黄色调,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夜晚的南京路,因为色光的加入,犹如颗颗明珠,在黑夜之中绽放七彩光芒,热闹璀璨。(如图2-21)
(图2-21)
在本书的第二章,笔者用“四观”,即人观、城观、街观、夜观,带大家感受城市色彩在城市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感受城市的景观色彩、建筑色彩、街道色彩、夜景色彩,从而感受到城市色彩琳琅满目的魅力所在。
未完待续~
下期更新:
第三章 探——如此这般的城市色彩故事
第一节 探自然——自然色彩的密码
第二节 探人文——人文色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