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_一场诗与远方的“战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61
导读

在企业争分夺秒自救和升级的当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些许端倪——线上线下业态融合的加深,大数据对全链路效率的提升,内容IP的打造,文化产品比重的加大……在全行业抱团,互联网加持的大趋势下,文旅行业的“凤凰涅…

疫情之下,文旅行业正在经受一场大考。

2月2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不止经济受损,文旅行业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加严峻。据清华大学公开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行业里有34%的企业账上余额只够用一个月;33%的账上余额只够用两个月;17.9%大概只能维持三个月。

生死关头,文旅行业该如何走出困局?

在企业争分夺秒自救和升级的当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些许端倪——线上线下业态融合的加深,大数据对全链路效率的提升,内容IP的打造,文化产品比重的加大……在全行业抱团,互联网加持的大趋势下,文旅行业的“凤凰涅槃”或许不会太久。

一部手机“云游“壮美山川

虚拟旅行、VR赏景、网络看展……在这个足不出户的非常假期,“云游”成了一个热词。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虽暂停开放,但“云”端一直在线。打开全新上线的“莫高窟的四季”,可随时饱览莫高窟美景,春芽夏绿,秋叶冬雪,尽在“掌握”。

移步“线上颐和园”,又是另一番京腔京韵。《皇家戏楼的声学奥秘》《妙趣横生的七巧桌》《透风的墙》等精彩视频给人们讲述古建筑背后的科学知识。

春日渐暖,带着小朋友逛逛线上博物馆和动物园,成为许多妈妈族的首选。2月5日起,北京动物园推出“线上动物园”,市民可以在网上观看动物的近况,了解饲养员如何消毒、制作饲料、喂食、观察、训练等工作日常。从2月20日起,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上线,全国九家博物馆拿出“镇馆之宝”,情景再现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获得粉丝11.4万个点赞。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1000多家景区都开启了线上游览服务。在客厅和卧室间来回踱步的人们,眼睛和心早已飞到了世界各地。从飞猪数据看出,目前最受“云游客”欢迎的境外城市是曼谷、东京、普吉。而境内,杭州、重庆、成都是大家“云游”最多的城市。

“云游”的火爆,不仅仅是线下消费场景封闭,疫情之下文旅企业能想到的最迅捷应对之法,更映射出文旅行业线上线下业态融合的一种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表示,文旅行业想把经济运转恢复到常态,第一步是将消费者的需求、购买力、消费能力拉动起来。“云游”这种“直播短视频+旅游景区”跨界融合的方式,刚好预热了市场,随着下一步景区逐步开放,以及电商的介入,与低频旅游形成互补,将大大减轻疫情对景区恢复期的冲击。

“共享员工”开源增收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旅企业想活下来,一定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在同样备受重创的餐饮业,西贝和盒马的联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一些文旅企业也引入了“共享员工”理念减轻人力成本。

这种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一方面暂停不良业务,砍掉了负现金流,降低运营成本、积蓄能量、做了减法瘦身;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同程国旅为例,从遭遇疫情到携手咪店,15天就实现了快速自救和升级,其全国旅游顾问在咪店的单日销售流水迅速突破千万元大关,同时旅游顾问的周提成最高达到万元以上,甚至超越了传统旅游旺季。

面对行业危机,单打独斗很难抵御风险,抱团取暖才能共克时艰。疫情发生之后,文旅人以周为单位不断地更新“自救”计划。无论是携程、飞猪等各大旅游平台推出的商家扶助计划,还是铂涛集团借助锦江提供35亿专项贷款资金,都有效地减负和保存了文旅企业的实力。

此外,政府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也扶持文旅行业渡过难关,比如上海28条、苏州16条、广东20条、四川13条、浙江17条等等,为行业复苏带来信心。

IP品牌是文旅“免疫力”

2月19日起,西湖、黄山、丽江、三亚等多地多个景区恢复开放,这是文旅行业一个向好的开端,也是“疫情后时代”如何重振的考验。

文旅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中国三万多家景区绝大多数在亏损,一百万个单元的酒店整体入住率55%,可以说,整个行业红利期已过。疫情的出现,将会加速行业洗牌,反思发展模式、探索创新模式,成为停摆期所有文旅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文旅企业想要寻求突围,必须多方面发力,加速产业和业态的重构。

1、创建IP品牌

存量时代靠什么?要靠你的IP。纵观全球文旅企业,做得好的头部企业都离不开自己的IP品牌——迪士尼IP与快乐有关,长隆IP与野生动物捆绑。IP代表个性、稀缺性,IP与内容同样也是景区疫后期重振的重要支撑,对于景区未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和业务创新都有极大助力。

2、拥抱高科技

在疫情危机的催生之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化营销大数据营销方式已经加速成型。复工后,景区要预约、防疫,必须提早搭建自己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从长远发展来看,旅游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那些没有科技赋能的线下旅游业将最先被淘汰。

3、提升卫生品质

一场疫情,让公众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游客密度将提出更高要求。从非典的经验来看,开放空间、人员密集度低的景区预计将更受欢迎;通风、卫生状况好的酒店将被优先选择;分餐式快餐式半成品餐饮会有更大机会;自助游、自驾游比例将更快提升。

4、增加文化属性

2020年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推进年份,各种文旅融合产品和项目在2019年的设计和孕育之后,将批量出现在市场中。而涵盖她经济、潮经济、萌经济等新潮消费的商业服务与文旅的结合,则会孕育更多的新物种,给市场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结语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公开表示,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企业自身展开的多元化自救,文旅行业已经走出了悲观与恐惧,信心得以重新积聚。

疫情是危机,也是文旅产业难得的破旧立新、转型升级的良机。痛彻反思文旅产业固有问题,全面提升优化旅游投资、开发、运营模式,重塑旅游产品和服务。经此一疫,势必推进行业变革。

待疫情过后,一起看秀美山川。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