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虽是一部神魔小说,却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那个碎嘴絮叨的唐三藏,其实是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为求取真经,他西行五万里,历时17载,足迹踏过上百个国家。
而《西游记》中所记载的奇物风光、趣闻异事,也有很多来自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
虽然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一个人孤独的历险,既没有猴哥开路,也没有妖魔挡道,但猪八戒却并非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的历史原型,非但不是好吃懒做、贪生怕死的庸人,反而是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得道高僧!
说起西天取经,唐玄奘虽然最有名,却不是最牛逼的那一个。
自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原,便不断涌现有理想有抱负的僧人,以一袭素衣袈裟、竹杖芒鞋地往西天佛国而去。
朱士行、法显、昙无竭等高僧,都在玄奘法师之前到达过“西天”。
其中,三国人物朱士行正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
故事要从大名鼎鼎的白马寺说起···
02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它刚刚传入中原时,中原的百姓苦啊,赋税繁重、土地兼并,普通老农民连盐都买不起,今生过上好日子是没指望了,只能寄托于来世。
而佛教,讲究的就是往生极乐那一套,所以,它在中原迅速繁荣起来。
不过,印度佛教讲究苦修、出世,有无数清规戒律要守,剃度出家的准入门槛很高,更何况,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度一事,无异于“剃发易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当公元250年,那个叫昙柯迦罗的印度和尚跋山涉水来到东都洛阳时,他惊讶地发现,香火鼎盛的白马寺里,竟然没有一个中国和尚。
在那里开坛讲经的,除了印度高僧,就只有印度神棍。
昙柯迦罗乐滋滋地在白马寺住了下来,学习汉文,潜心翻译《僧祗戒心》,开坛布道,并因此名声大噪,吸引了众多信徒。
他忠诚的崇拜者当中,就有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朱士行。
史书记载,小朱同志“志业清粹,气韵明烈,坚正方直,劝沮不能移焉”,少怀远志,气质出尘,而且对佛教非常虔诚。
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昙柯迦罗设下戒坛,小朱同志正式剃度出家,在那个时候,和尚是天竺僧人的专业,还从来没有一个汉人剃度过,于是乎,在十几位天竺高僧的见证下,小朱同志成了中汉族历史上第一个比丘,所谓“汉土沙门第一人”是也。
剃度后,师父给他取名“八戒”,合佛教中八条戒律: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那个时候,朱八戒在白马寺地位卓然,不但受到印度高僧的赏识,还受到普通信众的崇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自己的形象会变成一头猪…
03
朱八戒受戒后,十分刻苦地钻研佛法,废寝忘食,一部《小品般若》读得滚瓜烂熟,他还觉得自己领悟不到其中深意,与天竺来的师兄们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原来,朱八戒不懂梵文,读的是天竺僧人翻译过的经书,可译者能力有限,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有些地方只有音译没有意译,读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连贯。
他去请教师兄,师兄就拿玄学的那一套来搪塞他,完全脱离了佛经本意,就连师父,都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告诉他:“入乡随俗,如今佛教与士大夫的玄学大有杂糅共生之势,咱们也要变通啊!”
可朱八戒不想变通,他一心想追寻佛理的本源,读一读原本的经文,师父只好告诉他,在西域,有完整版的《大品经》。
朱八戒在洛阳讲了10年经,始终念念不忘“真经”的事儿,对于一知半解的经文,日夜苦恼。
甘露五年,洛阳发生了一件大事,大魏皇帝曹髦率兵讨伐司马昭,反遭杀害,城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就在这样人心思变、社会动荡的时候,朱八戒终于下定决心,毅然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此时他已年过花甲,本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他却抛开了一切世事纷扰,只为追寻心中的理想,成为了西行取经第一人!
西域,一个神秘又诡谲的地方,听说那里黄沙漫天、寸草不生,听说那里有妖魔作祟、蛮夷截道,“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八戒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为真理而死,死又何惧?
04
他没有随从、没有向导,除了一匹骆驼和一担米粮外,就只剩下一腔赤诚了。
他从长安出发,过凉州、穿张掖,踏平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一直走到鄯善国。
鄯善国的僧人数量远比洛阳长安更盛,他欣慰于佛法的普世,也饶有兴致地发现,这里的僧人与洛阳不同,不怎么遵守清规戒律,过着与俗人一样的生活。
原来,这里推崇的是小乘佛教,而朱八戒要寻找的真经,却是大乘佛教的。
他掩饰好自己的失望,继续西行,一直走到了于阗。
这一段路何等漫长、何等艰辛,又何等孤独,而史书上,却只留下了一句“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
真的是鬼才知道他是怎么到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阗速来有“小西天”的美誉,与《西游记》里那个假雷音寺不同,这里的佛理,是实打实的。
他终于来到了西域佛教中心,这里也是从天竺到中原的佛经中转站。
在于阗,朱八戒如愿找到了《大品般若经》的原本,他住了下来,一边抄写翻译,一边讲法布施,渐渐地有信徒投于座下,声名鹊起。
《大品般若经》共有九十卷,总计六十万言,梵文晦涩难懂,朱八戒逐字逐句地抄写,不敢有一丝错漏,历时多年,终于抄写完成,他不敢有一丝怠慢,派遣弟子将经文送回东土。
然而,当时的于阗盛行小乘佛教,《大品般若经》却属于大乘佛教,国王担心这些经书流出去会蛊惑人心、惑乱正典,不许片书出城。
朱八戒进宫面见国王,当众将经书扔进火中,“真经不怕火炼”,这些书在火盆里竟然毫发无损!
时人啧啧称奇,跪倒两旁,任由朱士行弟子们携经文东去。
而朱八戒依然留在了于阗,从踏出长安,到真经抄成,已经过去20多年了,他早已老迈,无法再长途跋涉,恐怕这一辈子,都不能回到家乡了,然夙愿已了,平生还有何憾事?
05
从于阗出发的弟子们,再也没能听到师父的消息。
史书记载,朱八戒圆寂于公元282年,享年79岁,身体在大火中烧了数日,从他的遗体中,烧出了舍利子,信徒们为他建起了高塔。
公元291年,朱八戒的弟子们终于来到东土,水南寺的印度高僧竺叔兰组织僧众翻译、抄写,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
这部经书在中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凡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引起了翻译佛经的热潮,更开启了中国古代义学之先河。
西行20载,埋骨黄沙中,朱八戒虽然只送回了一部经书,所得成就完全不能与唐玄奘相比,但正是他踏出的第一步,给后世僧人以莫大勇气,从他以后,西行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佛教从此在东土大盛。
正在这样一位高僧,以一己之力,行开天辟地之伟事,却颠簸于三国乱世,魂归西域,最终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三百多年后,一个叫陈玄奘的和尚重走朱八戒走过的路,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却鲜有人知,那脊梁,是立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某种意义上,朱八戒是陈玄奘的前前前前前前辈,说他是玄奘的师祖都不为过,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在民间传说里,俩人的身份掉了个儿。
唐宋以来,佛学兴盛,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人们对西域的陌生与恐惧,使这个故事渐渐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升级打怪版本来,甚至与民间道教的玉帝王母二郎神故事杂糅起来,还为唐玄奘配备了三大保镖无数外挂。
而朱八戒这位开取经先河的高僧的形象,却摇身一变,成了玄奘二弟子猪八戒,调戏嫦娥贪吃酒饭,一味躲懒还打小报告。不知朱八戒天上有灵,会否无奈一笑?
那些真正伟大的、热血的、铮铮铁骨的光辉,从此湮灭;
世人所记住的,只有一个好吃懒做的油腻胖猪头,悲夫!
微信公众号:叶兰慧(yelanhui00)了解更多佛学知识 与大师在线沟通,分析您的八字解决命中难题,并为您和您的家人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