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源于400年前的一个地方,我的家乡毛里求斯岛。这是印度洋西部的一座火山岛-途经好望角的必经之路。印度洋门户的一把钥匙。岛上的气候温和,高地森林茂盛,果实在地上随处都是。马克吐温形容“天堂的原乡”。远望去TrouAux火山口雄伟的屹立在毛里求斯岛的中央。人类到来之前,硕大的植物根茎随处可见,巨型陆龟成群结队,还有石龙子、蛇类都是我们的伙伴。那时我们的种群数量很很多,假如你到岛上走走,应该能遇到50到100只我们的同类-那是多么兴盛的场景。我们的祖先中,有的被风刮走了,剩下的流落到毛里求斯岛上。100万年后,由于没有天敌,有足够的果实果腹,小岛就成了我们的天堂。除了人类,我们是唯一可以逃避“生存是残酷而艰难”这一上帝法则的物种。
所有必需的食物都在地上,我们没有必要再去飞行了。我们体型变了,越来越肿;翅膀变得越来越细小。事实上,我们完全适应了岛上的生活。就这样,我们这种神奇的始祖级鸟类最终进化成了巨型不会飞的陆地鸟。看起来都挺不错的主意-简直就是达文进化论的特例。但从1598年开始,一切都变了,人类来到了岛上。糟糕的记忆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人类在踏上毛里求斯岛的那一刻,注定了我们悲惨的命运。人们因为饥饿品尝了我们同类的肉,形容我们的肉“难以下咽,越煮越老”—真是荣幸,我们不是被人类吃灭绝的。不幸的原因人类带来了令人讨厌的猫、山羊、猪还有臭名昭著的老鼠:他们在岛上不停的繁殖,数量剧增,还吃掉了我们的幼鸟和蛋。可怜—通常我们每年才下一只蛋,就这样1861年,在人类和它们带来致命货物的破坏下80年内,我们灭绝了,可以说一直不剩。—渡渡鸟
走出舒适区,学习是生存的另一种选择。
圈养的老虎走出很容易忘记捕猎的本领;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品格。外力营造圈子,刚开始会不适应反抗,慢慢的适应后,会感觉很自在,直到最后习惯。一旦发生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它的羊绒比金子还要贵重,引起不法分子的捕猎濒临灭绝,人类把它列入到濒危动物圈养起来,这样做却破坏了食物链,改变了战略藏羚羊的生存环境。这么做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了藏羚羊的变化,使其在野生状态下的生存能力下降。当人类踏上毛里求斯岛已经人为的破坏了渡渡鸟的舒适圈,导致了渡渡鸟的灭绝。可怜周围都是水,没有办法走出这个天堂般的圈子。人类也同样面临这个环境。就像监狱里的高墙很有意思:刚开始你很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可怕的是后来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布洛克在狱中呆了50年,虽然身在监狱,但他管理图书馆工作轻松,也算是受人尊敬,在同一个地方待太久,被这种文化同化,跟外界完全隔离,导致出狱不适应。对陌生未知的恐惧,于是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人生。可见,这是动物和人共有的习性。科学家通过分析认为。青蛙第一次可以脱险,是因为他受到了沸水的强烈刺激然后用所有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是因为明显刺激的感觉没有了,青蛙失去了警惕,没有危机感。当他感觉到危机来临时,已经没有力量从水中跳出来了。所以居安思危,认识到常呆在舒适区的危险选择特别重要。跳出舒适区去做些挑战。教育的“温室误区”,导致孩子闷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不懂展翅飞翔,没办法在社会上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
日本的家长为孩子未来考虑的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事实上,英国贵族教育中,学生们住的宿舍都是非常的简陋,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严格的训练,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西方所崇尚的不是暴发户精神,而是一种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系列为核心的先锋精神。要想不永远呆在舒适区,人类应该不停的学习探索自身。不满足于现有的财富、荣誉和安全感。在学习区域做事才会进步,因为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李嘉诚说过“我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都在努力自修”。学到老活到老,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验证。
资本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普通人讲财富和积累变得更加的困难。市场经济的奋斗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们多数在讨论副业,需求转型。副业或者转型对根深蒂固的思想的人来讲是及其困难的。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反应—紧急刹车,因为副业对他们来讲是一个主业以外的未知世界。举个例子,当我们第一次学骑摩托车时,心里的感觉是—恐惧,难以适应。这个心里特别的微妙,因为我们学习摩托车的时候其实和主业的历程是一样的,人们却很容易忘记过去,停留在对未来的恐惧、不自信里。如果我们能正视这个问题,我想去接受和挑战外面的事业会变得明亮很多。事在人为,迈出第一步就是前进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