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到底是缠足还是天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78
导读

作者自己总结出两点:一是内容紧扣《红楼梦》文本,与考证派的文章迥然不同;二是其中的文章篇幅较小,且都是对作品的具体问题进行细按,而这种细按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我们读过这部书都知道,在序言中曹雪芹提到了此书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01

关于阅读,作家毕飞宇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 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

这段话对于我们如何阅读《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曹雪芹为了写作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花费的心血之巨可以概见。作者深怕后人辜负了他的一腔心曲,在序言中别有深意地以 “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字样加以提醒。作者更以一首五绝剖白自己的心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热切期待着读者能够在细按中解得其中滋味。

海派作家张爱玲无疑是解得其中味的一个读者,她的《红楼梦魇》一书是解读《红楼梦》的用心之作。她在此书中谈及书中女子是缠足还是天足时,给其中一些人物下过断语,如鸳鸯与赵姨娘“该是天足”,外来的妙玉香菱,与贾赦贾珍有些姬妾大概是小脚。她提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黛玉换上羊皮小靴,湘云也穿鹿皮小靴,“仿佛是小脚。”

图源|《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

在黛玉究竟是缠足还是天足的问题上,张爱玲说得有点模棱两可,因她随后也说“这里涉及书中年龄问题,相当复杂。反正不是小孩的靴子就是写女靴的纤小。”

关于这一点,《末世悲歌红楼梦》的作者曾扬华则十分肯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足。

他是这样分析的:

平时,“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居然能够蹬“羊皮小靴”与男儿贾宝玉在没人扶持的情况下,“一齐踏雪行来”,显然不可能是一对小脚。

他的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也是得益于考古发现,这个答案在一座契丹陈国公主的墓中找到了。陈国公主的金纹银地女靴(云凤纹鎏金錾花银靴),上面的花纹就是金色卷云纹——与林黛玉靴子上那“挖云”即挖成云状的吉祥花纹贴面可谓异曲同工。

这仅只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穿着下了一点功夫,就已远胜于囫囵吞枣地匆匆一读而过,在细按中品出了滋味。

02

《红楼梦》这部书里像这样大可进行一番细按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也吸引了众多的红学家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曾扬华是其中取得瞩目成绩的一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漫步大观园》就曾多次出版,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此后十年又出版了《末世悲歌红楼梦》。而与后者同名的如今这个版本更是弥补了原本的缺憾,把《漫步大观园》中删去的十篇加以恢复,是迄今最为完整的一个版本。

这本书有什么值得一读的地方呢?作者自己总结出两点:一是内容紧扣《红楼梦》文本,与考证派的文章迥然不同;二是其中的文章篇幅较小,且都是对作品的具体问题进行细按,而这种细按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末世悲歌红楼梦》是否如作者说的那样呢?从目录到内容,我们只需认真读一读自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不妨看一下《<红楼梦>的书名》这篇文字。

《红楼梦》的书名有啥可说的呢?不是骑马找马吗?其实不是。我们读过这部书都知道,在序言中曹雪芹提到了此书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几个名字,就是不见《红楼梦》。曾扬华在此进行了一番细按。

原来在甲戌本的序言中,“红楼梦”三字赫然罗列其中,原文是这样的:“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可见书名是吴玉峰给起的。在其后的五绝后面又有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可见《石头记》才是这部书的原名,是曹雪芹的本意。

图源|《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

《红楼梦》一名延用至今广为人知,木已成舟,已没有再改回原名的必要了。曾扬华在惋惜之余比较了两名的优劣,指出《红楼梦》这个书名是建立在对该书不正确理解之上的,肯定了《石头记》一名的独特魅力所在。他认为,《石头记》有以下几点深意:

1.与这部小说的故事来源有关,见于全书的第一回,此处无须赘述;

2.从思想内容来说,与中国古代“石能言”的典故有紧密联系,《石头记》用作书名对全书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3.《石头记》一名,又可理解为这故事是石头所记,与作者情况相吻合,书中作者曾多次以石头自称,曹雪芹本人既喜欢石头,又擅画石头,还具有石头一般坚毅性格。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用《石头记》作为书名再恰当不过,《红楼梦》一名只是后人的曲解罢了。

《末世悲歌红楼梦》一书的内容大多短小耐读,有些篇目初看之下让人不知所云,细读方才拍案惊奇,深为作者的细按之妙而击节。

我们来看看《林黛玉与“戏子”》一文。林黛玉是大家闺秀,身份地位与戏子相差十万八千里,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可比性。作者先是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指出她的性格并非如人们所指责的那样爱使小性,而是寄人篱下自我保护的不得已之举,然后自然而然过渡到本文的主旨。薛宝钗过生日,贾母请了戏班子。史湘云心直口快当众说出其中的一个小旦像林黛玉,惹得林本人大动肝火。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莫名其妙,曾扬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林黛玉所处的时候戏子的地位极低,他举了一个雍正杖毙戏子的故事加以说明,雍正此举的理由是身为”优伶贱辈“的戏子竟敢询问现在某地的地方官是谁。由此我们知道在古代戏子的地位有多低,这也正是林黛玉动怒的深刻根缘,她的不满和动气完全是为了维护个人尊严的反抗之举。

《红楼梦》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让读者尽情徜徉其中。我们如果匆匆一翻,随后丢弃一边,不吝暴殄天物。曾扬华在不断细按这部书中,咂摸出了与众不同的滋味,没有辜负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我们翻开他的这本《末世悲歌红楼梦》,阅读其中的每一篇文字,细加体会,如同打开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宝库一角,深为它的魅力而折服。

| 本文作者:书评人碧月清风,标题有改动

延伸阅读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227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