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代表,但这种形象并不是古埃及独有的。中国的宁夏古墓中,也出现一个狮身人面的雕像,这个雕像诞生在千年前。
今年,为配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连通工程原州区南郊水厂及总管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备案,宁夏考古人员对前期勘探的29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考古验证有汉代墓葬6座、北朝—隋唐墓7座、明清墓16座,并出土了狮身人面石雕像和武士俑等一批珍贵随葬品。
其中,编号为M3的唐代墓葬为坐北朝南竖穴土坑墓,整体平面格局近似于春秋时期的“刀币”形,该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绝伦的石刻雕像,共9件。
考古人员初步确定石雕系汉白玉石质,均带四方底座,内容有狮身人面像、铠甲武士俑、马俑、狮兽、骆驼俑等,石材光泽圆润温纯,雕刻工艺精巧细腻,线条简洁流畅而不失生动,造型高大厚重且比例和谐。狮身人面造像和武士俑的雕刻工艺更是精湛,形象逼真。
网络配图
“出土这些石雕的墓葬中存有一合墓志,上书‘大唐故居士刘君之铭’,所以能够确定墓主的身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樊军说,石雕兽面的造像风格和骆驼俑的发现具有浓郁的西域特征,在全国同期墓葬中罕见,且石雕材质北方罕见,为研究隋唐时期的货运流通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据了解,南郊水厂及总管工程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朝—隋唐墓地保护区范围。
过去,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埃及了后裔,但是,其实晚晴时,很多人就认为埃及人才是中国人的后代。
郑和下西洋,虽然途径摩加迪沙、蒙巴萨等非洲东海岸地区,却未履埃及地方。埃及作为国家和文明,载入汉文文献,要到西方传教士在明末清初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之际。 中国人亲眼目见并记录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则要到晚清时期,中国使节梯山航海,方睹真容,其难度与今天买张地铁票就能看古埃及文物,难易不啻天壤之别。
此墓地是古代丝绸之路宁夏段上的著名墓葬群,已陆续发掘北周及隋唐时期的大、中、小型墓葬共计60余座,著名墓葬有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李贤夫妇合葬墓及柱国大将军田弘墓,出土了大量蜚声中外的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珍贵文物,如鎏金银瓶、玻璃碗等。
本次发掘工作从今年5月开始,依勘探资料该区域划分为东、西发掘区,发现古墓葬共计29座,窑址1座。东、西区早期墓葬出土随葬器物有石雕器、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钱币等150余件。中国历史5000年,各种古墓稀奇古怪,这是所有国家都羡慕不来的。
使学者得以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塔石碑(局部)
他在英国与埃及学家百尔治(Birch)经常有往来,并从其处听说了不少埃及考古之事。比如古埃及文字在西方,实际上也是数千年来没人能够解读,直到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成功释读罗塞塔石碑。 当然,在与另外一些对东方历史感兴趣者的会面中,谈话就不满足于对古文字的比较了,而往往由文字出发去推论两个文明的先后。
郭嵩焘坚持认为埃及古文字和中国的金文类似,不过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而已,埃及文明不会早于中华。
到了近代,埃及国力衰微,文物古迹亦不能自保,四散而收藏于各列强的博物馆中。中国出使人员和游历者,也曾在英、法、美等国见识到了埃及文物和类似中国上古文字的古埃及文字。
比如负责考察世博会的李圭,曾在大英博物馆见过埃及木乃伊等物。崔国因则是在美国的博物馆中,参观了古埃及的棺木。 薛福成是在梵蒂冈参观的埃及博物馆,他也很关注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认为与中国的篆书相似,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巴黎协和广场上方尖碑,其高度显然不可能制作拓片。 比较有意思的是以非官方身份出游欧洲的王韬,在法国巴黎见到了从埃及掠夺回的方尖碑。他觉得埃及文字“有若云形”,又因《左传》中有“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一句,认为古埃及人当为“黄帝氏之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