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34年,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诞辰
2. 公元1415年,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去世
3. 公元1732年,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诞辰
4. 公元1788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诞辰
5. 公元1799年,嘉庆帝赐和珅在狱中自尽
6. 公元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7. 公元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
8. 公元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逝世
9. 公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施行
10. 公元2014年,全球最大毒枭古兹曼罗网
虽说自大贪官和珅被嘉庆帝法办起,“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就长期流传,但嘉庆帝永琰本人若听到,必然是一肚子苦水泛上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别看在嘉庆帝的圣谕里,查抄和珅家所得的家产,折合白银有数千万两白银之多;《清俾类钞》等野史里,更有“八百兆有奇”的恐怖数字,几乎相当于“康乾盛世”时期十年财政收入。
这么多钱被嘉庆帝照单全收,难道还没吃饱?事实是,这些钱基本都是嘉庆帝只过了下手,没捂热就咬牙砸出去了——此时大清朝,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一桩叫嘉庆帝紧咬牙关砸钱的大事,就是已持续三年之久的西南白莲教大起义。
白莲教大起义,严格说来,就是嘉庆帝老爹乾隆帝挖的大坑:乾隆年间吏治败坏,民间矛盾激增,西南穷苦百姓也在白莲教的鼓动下愤然揭竿而起。
拥有“十全武功”的清朝大军,更是连年被揍得稀里哗啦,连乾隆帝临终前都愤懑不已。待到1799年法办了和珅后,嘉庆忍不住含泪咬牙:“朕若不继承先志,当大不孝矣!”
下了这决心后,嘉庆帝也就发了狠,先把前线各位昏聩无能的勋贵将领一一裁撤,又是不惜血本砸钱,除了花大钱犒赏前线有功将士,更大力修筑寨堡工事。
就是以这种步步为营的碾压,终于在耗费了两亿两白银后,艰难平定了这场空前动乱——这笔钱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抄没的和珅家产。
也同样是在这场战争的惨烈决战期间,另一个父亲乾隆帝生前挖的深坑,也叫嘉庆帝硬着头皮,继续砸钱填坑——黄河水灾。
乾隆在位时期,一直号称对“河务”非常重视,花钱似流水的六次下江南,更把“考察河务”挂嘴边。但年久失修的黄河,单在乾隆帝晚年时,就爆发了二十多次决口,却大都被官员们欺上瞒下糊弄过去。
嘉庆帝登基后,这件坑事终于捂不住:黄河在江苏山阳与山东曹县连年发生严重决口,京杭大运河也几度被阻断,治河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刚从和珅家狠刮一笔的嘉庆帝,也只有痛下决心:修!朕买单!
嘉庆年间的黄河治理工程,堪称清朝自康熙年间以来,最大规模的黄河全线治理。而且正为西南白莲教动乱闹心的嘉庆帝,生怕加税再激出民变,硬是咬着牙挤出钱来坚持。查抄和珅家的赃款,也就源源不断扔了进去。
嘉庆九年三月,随着衡家楼工程的合龙完成,这场嘉庆帝亲自坐镇指挥,动用大批人力物力的工程终于竣工,意义也十分重大:如果没有这项大工程,已是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恐怕很难坚挺到鸦片战争时。
而比这连续不断砸钱更糟心的,是当时清朝近乎停滞的国民经济:一直到嘉庆十七年时,清王朝的耕地面积也只有七百九十多万顷,尚不及明代时的最高数值。
只此一条,就令清王朝完全倚重农业税的财政收入,年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花钱的地方却有增无减,外加闭关锁国带来的工商业停滞,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这样的大清朝,用钱简直紧巴巴。
因此,举步维艰的嘉庆帝,就是在这样艰难困境下,顽强坚持了二十多年,把风雨飘摇的大清朝交接给了儿子道光帝。民谣传说里“吃饱”的嘉庆帝,真实的帝王生涯,却堪称含辛茹苦。
说到底,只能怪乾隆帝生前挖的坑太大,纵是和珅留下多丰厚的家财,也没法帮嘉庆帝填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