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72口井,为何600年来无人愿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04
导读

所以皇帝们开凿了许多口井,主要作用就是救火用,他们还在每座宫殿旁配置大水缸,将井水灌入,用以在“危急关头”自救。所以皇宫内的“贵人”们都是不喝井水的。 所以,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玉泉水不喝,非要喝故宫的井水呢…

引子:

北京内城有一道叫做“西直门”的城门。它是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道城门。

可你有所不知,这道气派的城门并不是用来走人的,而是一条运水的要道。原来,明清时期皇城中所需要的饮用水都取自玉泉山,经长途跋涉从西直门运进皇城。

▲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

《清稗类钞》:“若大内饮水,则专取之玉泉山也。

这就奇怪了,据统计,故宫内有72口井,可为何宫中没人愿意喝呢?非要舍近求远从玉泉山运水来,且专辟出一道宽阔的城门走水车。答案其实很简单——故宫的井水有"毒"。

原因一:主要用来防火:

从朱棣修建北京故宫,至今600年过去了。期间,在故宫内一共生活过24位皇帝,这些皇帝们没有一位喝过故宫井中的水。倒也不是因为故宫内没有水源,相反,据统计故宫七十多座大小宫殿内,有72口井。为什么不喝呢?

▲故宫著名的珍妃井。

其实宫中的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救火。

我们去看一下紫禁城的历史,就会发现这简直是一场火灾的灾难史,比如放烟花失手酿成火灾,比如遭雷击失火。由于城内古建大多为木质结构,所以相当容易着火,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就很难控制。例如:

1421年4月8日午时(阴历、永乐19年),焚毁宫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
1557年4月13日(阴历,嘉靖36年),焚毁宫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
1597年6月19日,归极门(熙和门)起火,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因天火焚毁。

每一次失火,紫禁城都损失惨重。所以皇帝们开凿了许多口井,主要作用就是救火用,他们还在每座宫殿旁配置大水缸,将井水灌入,用以在“危急关头”自救。

当然,除了救火之外,井水还常用来洗衣,灌溉、和打扫庭院。但无论如何,它,就是不能喝。

原因二:常有人跳井:

有人说宫内的井水不能喝,是因为常有人跳井。

▲故宫著名的珍妃井。

▲故宫著名的珍妃井。

故宫最有名的那口井,就是颇负盛名的“珍妃井”。珍妃被慈禧推入井中之后,在井底泡了好几年才被捞出。紫禁城的井,在建成后的5,6百年间,成为了宫中“寻短见”或者“被寻短见”的频发场所。城内的权贵人士,想要让人永远“闭嘴”时,常乘着月黑风高,将人往井里一丢,神不知,鬼不觉。所以这样的井水,宫人认为太晦气,是不愿意饮用的。

但事实是如何呢?

原因三:防止有人下毒:

也有人说故宫的井水不能喝,是因为怕得传染病。

▲万贵妃污染水源。

故宫的72口井,地下水系全部相通。如果有一口井被别有用心的人污染,那么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地下水体系中。各种传染病必将很快将整个紫禁城笼罩。所以皇宫内的“贵人”们都是不喝井水的。反观玉泉山水,是流动的活水,安全性会高上许多。

真的是这样吗?

原因四:故宫水口感不好:

最后一个理由,也是西奇妹认为最靠谱的一个。

故宫的水,口感不好,皇帝嫌苦。相比之下,他们更爱喝玉泉山上清甜的泉水。

▲玉泉山。

玉泉山是一座山,它位于颐和园西五六里。这座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北京海淀区西山东麓的支脉。古人是这样形容玉泉山的:

“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

看这个说法,首先玉泉山是个风水宝地,其次此地到处是活泉水,且泉水质量很高。

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农夫山泉有点甜”的秘密,自明代起,玉泉山的泉水便天下闻名,更有“玉泉垂虹”之说,它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玉泉山上有许多天然泉眼。

相传清乾隆帝常到此处观景,为验证此泉水质,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峰塔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乾隆于是赐封“天下第一泉”,并题字“玉泉趵突”。当然,后来他又去了济南,尝了尝“趵突泉”,不过毕竟“趵突泉”太远,他再喜欢也搬不回来。故北京能够喝到的最优质泉水,非“玉泉水”莫属了。

所以,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玉泉水不喝,非要喝故宫的井水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299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