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于是刘备令士兵驻守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首先我们要明白,夷陵之战是怎么发动的。
吴国主动出击,是因为马上就到秋天了,南方会进入枯水期,有利于北方的曹丕发动进攻,如果吴国不先解决刘备,就会陷入双方夹击。对吴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赌博。吴国打赢了,而且是速胜,所以回头去招架曹丕的三路南下从容自如。如果这一战吴国输了,或者没能速胜。那么会怎么样呢?会亡国吗?
理论上是不会的,因为操作空间还很大。最不济,给刘备他想要得到的好处,然后两家就可以联手抗曹了——事实上,刘备打输了,两家还是继续联手抗曹了,无非是孙吴彻底确定了对荆州的主权;刘备若是赢了,最多最多,不过是拿回关羽失去的那部分荆州领土,也就湘江以西部分。孙刘联盟就可以继续保持了。
三足鼎立,一强两弱,只有两弱联手才能维持鼎立。孙刘曹对此门清,这也是曹丕初期按兵不动的原因,他一动手,就会促进双方和解,孙权会割地求和。那就便宜了刘备。这在之前上演过类似版本。
当初曹操拿下汉中时,刘备正在和孙权为荆州争得不可开交,但一听说这个消息,也是赶紧和孙权平分荆州就赶回去了。结果最后曹操汉中丢了,孙权则坐收荆州湘江以东部分。再者,刘备在夷陵的总兵力也就几万人,吴书的记载是四万,这点兵力,还不能重创早已稳定的吴国。
所以,刘备如果能挡住吴国在夷陵的主动反击,接下来就可以准备迎接卑辞厚礼的吴国使者了。他赖在夷陵不走,本来就是打算着,让吴国感受到两面夹击的危险,然后向自己求和割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孙权一开始虽然求和了,但只是空口白牙,什么实惠也没许诺。
若是夷陵吴国输了,多半孙权就会真正拿好处出来,刘备也多半会接受的。
最后总结 难说,赢了夷陵,还要推江陵,推了江陵才算是拿回荆州。就算拿了荆州要推孙权,也要翻过长江,东吴水师比蜀汉强得多,刘备要推孙权很难,而且经历了大战需要休养数年,还有曹魏这个巨大变数,所以我认为赢了夷陵最好的结果就是拿回荆襄,至于要翻江推孙权,你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