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大家说道三国演义,更多人想到的也许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如蛇蝎般狡诈的司马懿,抑或是年轻气盛、英年早逝的周公瑾,此三人,皆有神鬼之才,得一人可得天下,三国也因这三人而显得更令人痴迷。
三国之境地,若非郭嘉才长气短,或许,自始至终,三国之势便不会形成。
郭嘉,东汉末年著名谋士,生于170年,死在了207年。郭嘉具有识人之术,初出茅庐的他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天地,投在了袁绍帐下。奈何袁绍是个可谋事之人,却并非决策之人,优柔寡断正是袁绍弱点词。如此的袁绍,配不上为郭嘉侍奉之人,于是曹操就成为了郭嘉的不二人选。
世人们对曹操是怎么样的评价的呢?大多人认为曹操是一方雄主,为人狡诈多以,对于贤士却又求贤若渴,手下的权臣谋士、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曹操的心里,对他们无时无刻有所提防,不断猜忌。正因如此,有不少的忠良殒命于曹操的猜忌心。
便是如此的曹操,唯独对郭嘉礼遇非常,两人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曹操却对郭嘉另眼相看,敬佩不已,足以证郭嘉的才能和学识异于他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若是郭嘉并未因病身亡,卧龙根本也不会有出山的必要,那刘备也是必败!
那这句话是否真的有道理呢?当然有道理,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在曹操的身边,郭嘉不仅仅只是个幕僚谋士,而是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起到关键性决策的谋臣。
郭嘉在世之时,无论怎样的战役,只要郭嘉出战,十战九胜,这就是郭嘉的意义。那个时候,曹操集团如日中天,北方战事,几近百战百胜。可能您要说,论学识、论才能郭嘉并非是所有谋臣中能力最强的,但是在做关键性的决策时,却无人能及郭嘉。
曹操与吕布战斗,初战,战必胜,到了后来,却因为吕布的勇猛,再无寸进,当时的曹操到了何种地步呢?
此时的曹操捉摸不定、犹豫不决,心里打了退堂鼓的地步!但是,正当曹操准备鸣锣收兵之时,郭嘉却站出来,表达了不同的见解,阻止了他的想法。他告诉曹操,吕布为莽夫,战则用,疲则怯,此时正是吕布疲惫之时,若是一鼓作气,必当大破吕布。听取了郭嘉的谏言,此役大获全胜。
后来,曹操与袁绍战斗,袁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方势力,双方兵力差距相当明显,曹操明显占尽劣势。也就是说此次战役,如同以卵击石。但是郭嘉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了十个曹操必胜的因素,还有十个袁绍必败的因素。
有了郭嘉的这一席话,曹操有就有了十足的底气,果真率兵抗击袁绍,得胜凯旋。此番经典的战役也成为曹操一生最大的荣耀。
只是可惜,英雄气短,曹操征伐乌丸之时,郭嘉却英年早逝。北方已经平定,天下只有寥寥几个小势力分布在南方,如若此时曹操能够兵临城下,最终的结局也可想而知。
奈何,郭嘉刚刚离世不就,曹操就遭遇了一场致命的惨败,一场赤壁之战,烧光了曹营百万雄师,给以了曹操军团毁灭性的打。
所以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赤壁不败。若是赤壁不败,曹操必将能够统一山河!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曹操也无奈抱憾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