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晚清大臣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就甲午中日战争和谈,签订条约一事展开斡旋,但在一次外出中,李鸿章却被一个日本青年枪击。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日本在舆论压力以及考虑到了西方列强的态度,最终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做出了一些让步,尤其是在赔款上,从三亿两白银降为两亿两白银,因此也有人调侃道,这是一颗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
尽管李鸿章一心想要在谈判场上表现出大国的气度和自信,从而让日本方面不敢太过于造次,但无奈,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已经全面处于优势,日本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代表团自然趾高气扬。一开始日本的谈判代表提出要日军进驻天津,大沽以及山海关作为谈判的质押,并且驻军的军费由清廷承担。但李鸿章立刻表示,此三处均为拱卫京师的要害之处,在谈判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决不能拱手让人。
当时的清廷本就国力较弱,外交场上说话没有底气,再加上不熟悉外交策略,所以在国际外交上搞得一塌糊涂。清廷希望日本考虑到中日两国是邻邦,能够给清廷一些面子,为中国挽回一些损失。但日本在近代一直是以英为师,日本方面在此时却是记住了英国狄士累力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谈判中,日本坚持不肯让步,让清廷代表退无可退。
当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结束了一天的谈判返回住所,在路上的时候被一个名为小山丰太郎的日本愤青直奔李鸿章的坐轿,拔出手枪向李鸿章开枪,子弹击中了李鸿章的左眼下方,但好在经过救治之后,没有生命危险。日本长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在那个时期的日本青年极容易被鼓动,对中国的敌意很大,因此做出了这样的刺杀行动。小山丰太郎认为,李鸿章在日本的谈判阻碍了日本占领中国的进程,他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祖国扫清障碍。
但实际上,日本当时虽然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想要鲸吞中国,还是做不到的。如此一来,让日本在舆论上处于劣势,世界主流媒体对日本政府进行批评,该青年最终也被判处无期徒刑。日本担心国际局势会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于是放弃之前占领天津等地的条件,直接提出相关条约,包括:赔偿白银3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开辟通商口岸,朝鲜自治等。
日本虽然经过明治维新,成为新兴强国,但和欧洲的老牌帝国来说,还只处于成长期。而欧洲方面除了英国之外,法德俄三国都不愿意看见在中国的周边出现了一个强国,他们担心,日本的做大会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李鸿章当时虽据理力争,但也只在赔款上降下来一亿两,而对于其他款项则无能为力,最终黯然收场。中国因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化程度,并且还丧失了对台湾的主权,李鸿章则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历史的进程,1914年一位名为普林西普的年轻人,同样是使用手枪对一国政要进行刺杀,由此引发了一战。而这个日本青年,也影响了中日之间的谈判。之后,李鸿章谈及此事时,表示宁愿再挨一颗这样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