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宣传科 张曦予 金凯翔
2月11日晚上10点,渌口区人民医院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的危重症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呼吸功能衰竭,呼吸机支持下仍严重缺氧,需立即使用ECMO生命支持。
当晚,我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汤俊毅带领科室一行4人的ECMO团队和2名重症监护室人员,密切协作,经过4个小时,ECMO成功运行,患者的呼吸和血氧立刻得到改善。
紧急添加两台ECMO设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体外生命支持的一种方式,通过将体内血液通过血泵引出体外,经过体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输回体内,对急性呼吸或循环衰竭的患者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有效支持,体现了一所医院救治重症病人的技术力量。
此前,我院配置1台ECMO设备,已用于渌口区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为避免出现设备短缺情况,我院决定再紧急采购两台。通过设备科多方努力,两台设备先后在广州、重庆购置成功,但如何以最快速度转运到院,成为关键问题所在。
往返广州16个小时,火速运回设备
“事关患者,刻不容缓,人民百姓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院前急救中心宾日虹主任说,接到任务后,立即与车队队长阎冬快速制定方案、调整配置人员和车辆。考虑到疫情期间,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接触,阎冬和汤剑主动请缨,申请即刻前往广州转运设备。2月12日中午12点,他们出发广州,都没来得及告知家人,一心只为安全运回救命机器。
1450公里、16小时的车程,2月13日凌晨4点,两人顺利将ECMO设备带回医院。“为了保证安全和时间,一路上,我们配合十分默契,定时交换驾驶。”阎冬说,换到副驾驶座的人可以抓紧时间休息和补充能量,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安赶回。
路途惊险程度堪比上演“速度与激情”
顾不上调整休息,2月14日下午5点半,院前急救中心再次接到紧急任务——前往重庆接运ECMO设备。相比广州,重庆距离更远,约2100公里,且地形复杂,不利于驾驶。阎冬和汤剑再次请缨申请前往,汤剑说:“上一次的广州转运设备,既丰富了我们的长途驾驶经验,也增进了彼此的默契,这次同样能又快又安全的回来。”
为了最大可能节省时间,两人来不及等到原定于2月15日下午的出发时间,简单准备好所需饮食,当天晚上就出发了。
驾驶途中,两人借用前一次的广州经验,交换驾驶、轮流休息。2月16日上午到达重庆,交接设备,两人马不停蹄赶回株洲。2月17日凌晨两点,共29小时,平安回来。过后,大家才知道,他们上演了一幕“速度与激情”。
出发当晚,气温骤降;行驶途中,不仅遭遇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还遇到多种险情。特别在途经湘西山区时,弯多路滑,车辆几次打滑,险些冲出隔离带。回想如此惊险的一幕,两人只是笑笑说:“好在我们专业技术强、经验丰富,有惊无险,不用担心。”
疫情面前,院前急救中心通过紧张有序的接送发热待查患者和危重症患者、转运设备,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共同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保障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主任宾日虹说:“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集结号。”
小编感言
记得在询问阎冬对去往重庆途中遇险的感受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小编不禁为之感动和震撼。
“我和汤剑都是党员,什么是党员?党员就是模范,党员就是先锋,哪里有困难,党员就在那里。”
3550公里、45小时,他们飞驰在生命的绿色通道,用使命担当书写特殊时期“转运战士”的感人故事。
坚守,是他们质朴无声的誓言;奉献,是他们对职责最有力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