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手记三十四战疫一线神经医学重症科的“勇士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54
导读

因为忙碌,她三天没有与家人联系 ,2月14日的这天,她这样写道:今天是2月14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随着39名患者的入住,我和战友们把自己献给了雷神山医院,一直奋斗到凌晨两点全体组员平安出舱…

战“疫”打响,一声令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医学重症科护士长刘子龙率先请缨,科内护士相继主动请命参加战斗。

2月2日,护士长刘子龙作为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2月8日,总责申斯、组长陈晓钰、组长姜德鹏作为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军雷神山。虽有亲情羁绊,但他们依然选择逆向而行。

刘子龙

刘子龙护士长抵达武汉的当天下午,接受半岛晨报的采访时说:“我不想当英雄,英雄的出现意味着更多的人受难”。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在今天,你无畏危险,直面病毒,全力以赴奔赴最严重的疫情战场,那么你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代表,也是所有护理同仁的表率。

今天是刘子龙护士长赴武汉支援的第二十天。所在医院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每天负责重症患者的日常治疗和生活护理,如给患者输液、倒尿,协助患者无创通气等。

由于工作繁重, 再加上厚重的防护措施,泡在汗水里工作也是一种常态。

工作后,汗水湿透手术衣

通常一个班下来,头发湿漉漉,深绿色手术衣也能拧出水来。除了每天奔走在隔离区,与患者零距离之外,他也是“运输队”中的一员,与大家一起承担起病区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以及抗疫物资的搬运工作。

同时,他还直接负责一个病区的护理工作,主持20人的工作会,指导护理小组完成相关工作。每班6小时,再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每日在院至少8小时。

他说:“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患者期待的眼神让我觉得责任和使命的重大”。厚重的防护服下是厚重的责任和使命,感谢你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留下最热的汗水。

申斯

申斯是第三批支援武汉的队员之一。

她是母亲,是女儿,也是白衣战士,选择出征前,从未有一刻犹豫,到达雷神山后,为了让隔离区尽早投入使用,也从未有一刻停歇。

因为忙碌,她三天没有与家人联系 ,2月14日的这天,她这样写道:今天是2月14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随着39名患者的入住,我和战友们把自己献给了雷神山医院,一直奋斗到凌晨两点全体组员平安出舱!

出舱后的我们脑海中依旧不断回放着收患者的紧张气氛,“准备进舱、收到、加油”,似乎声声还在走廊回荡,像号角,也像誓言!面对患者,年轻的战友们没有一点迟疑,细致护理,耐心讲解环境、注意事项,而防护服内已是汗流浃背 。连续10多个小时的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大家的手、脚、眼眶早已红肿 ,但我们依旧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来了就是要冲在第一线,治病救人是我们唯一的使命!

姜德鹏

姜德鹏是神经医学重症科中坚骨干力量,担任科室护理小组长。

四年前,姜德鹏认识了实习生姬钰,实习结束后两人开启了恋爱模式,并相约今年5月20日领证结婚。女友姬钰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因为负责旅顺口区医院急诊一线工作,不能回到家乡支援。2月8日这天,姜德鹏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很是激动,他说“终于可以替女朋友去守护家乡了”。

临行分别总是来的特别快,姬钰说她是湖北的孩子,这位远方的孩子给她的家乡写了这样一封信:

大鹏,同事们都这样称呼姜德鹏,到达武汉支援的第10天,他这样写道:“来到武汉的天气多是阴冷潮湿的,但挡不住我们援汉那份火热的心,从建设A6病区到接收患者,我们没有一刻松懈与迟疑,因为我们明白,越快完善好病区的建设,就有更多的新冠病人得到救治,武汉的疫情就会更快的缓解,我们以此为目标,更加坚定誓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决心。”

刚刚来到6病区时,只有一座空荡荡的房子,大家都无从下手,张善红护士长说,“你们就把他当做我们刚刚装修好的家,里面等着我们去添置,去装饰”。从早上8点到夜里23点40分,病区的布置工作才大体结束,接下来就是等待验收和完善,考虑到我们第二天要继续工作,所以大家都收拾东西准备回宾馆,只剩护士长和主任还在做病区的验收工作。

A6病区至今已收治44名患者,其中有两位高龄卧床患者让我印象深刻。由于家属无法进入院区,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是她们最亲的人。两位老人进食困难,我们需要一口一口的将食物喂到他们嘴里,并看着他们咽下才放心,而这看似简单的喂饭工作,我们常常需要用二、三十分钟才完成,每半小时观察病情,每两小时翻身、扣背,以保证患者有效的咳出痰液,减轻肺部感染,一系列的繁杂的操作后看到患者舒适的面容,那一刻仿佛再累也值得。

陈晓钰

陈晓钰所在的病区是雷神山医院A10病区,她说真正的工作环境比想象的要严峻。重症患者只能长时间带着无创呼吸机,两三个小时喂一次水,摘下管路缓解一下受压的皮肤。前一班的同事们说病区里会冷,所以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穿了自己的秋衣秋裤,又穿上隔离衣与防护服,但进去工作没多久里面的衣服就湿透了,护目镜上布满哈气,却无人在意,依旧坚持工作,各司其职。六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护目镜上的水珠已经模糊到看不到前方,被泡出褶皱的手戴着双层的手套,这给护理操作造成了更大的挑战,血管就在手下,但你感觉不到,部分年龄大的患者血管条件差,这更加要求我们技术要高,才能减少病人穿刺带来的痛苦。

愿春天如期而至,

愿疫情早日度过,

愿你们平安凯旋!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309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