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水宿寄此身,
摇橹唱歌桨过滘。”
旧时,以打渔为生的水上居民,也被大家称为“疍家人”。提起疍家人的美食,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艇仔粥。
然而,除了艇仔粥,还有一种香滑软嫩,制作时就像在“撑船”一样的传统美食——
疍家糕!
今天,
洋洋带大家来到东涌水乡,
了解这款特色小吃~
“撑粉”如同撑船 一个多小时不停歇
梅姐已经在广州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制作售卖了九年的疍家糕。她告诉洋洋,疍家糕的制作耗时比较长,对体力要求也很高。
梅姐
首先,需要把粘米充分浸泡上七到八个小时,再将它一勺一勺地放入机器中,打成雪白的米浆。
大锅烧热,倒入鹅膏炸成的油,为米浆增添香气。接着,加入热水与米浆混合的粉水,便到了最重要也最耗费体力的环节——“撑粉”!
打成米浆
倒入大锅中
“撑粉”?
这是什么意思?
原来,“撑粉”指的是制作时用竹竿不断搅拌米浆的动作,它能防止米浆煮焦,而且能使口感更加顺滑。疍家人在制作的时候,认为顺着方向搅拌的动作很像划船,便有了这个称呼。而这个步骤在制作时是“重头戏”,它也常常用来代指疍家糕。
一直不停地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40分钟左右,米浆受热均匀,渐渐凝固成糊状。这时,便可以下配料啦!
从前的疍家糕是用纯米浆制作而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糕中也渐渐加入了腊味、虾米、芹菜、香菜等食材,味道更加丰富。
配料倒入期间,别忘了沿着大锅的边缘倒入些许食用油。
实际上,它也是“撑粉”时的小技巧之一。梅姐笑道,倒油是为了防止搅拌时米糊凝固,煮焦。而沿着锅边倒,油便能渐渐渗透进去,使得米浆不容易黏锅。
锅边在冒泡
继续“撑粉”半个小时左右,锅边开始冒泡,这时拿起竹竿沾些米糊出来看看。如果米糊“起丝”,是时候出锅了!
熟透的疍家糕出锅后,还需要刷上一层油,摊凉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凝固切成块状~
小小一盘疍家糕,需要浸泡粘米7、8个小时,竹竿用力“撑粉”1个多小时,摊凉再花上一段时间,想吃上真不容易!
出锅后凝固的疍家糕看似像萝卜糕、芋头糕,却有着不同于寻常糕点的口感。入口软滑,米浆的香气最先被品尝出来,紧接着是腊味、虾米的咸香。而芹菜的清新浸透了整块疍家糕,让人一口气吃完还想吃下一块!
梅姐介绍,其实除了出炉后直接食用外,还可以下锅用油煎香,或者放进汤中熬煮,另有一番风味!
上岸发展后仍在传承的“撑粉”技艺
曾经,渔民的吃住都在渔船,为了储备食物,疍家糕才被创造了出来。虽然现在许多疍家人已经上岸发展,但这种制作工艺仍代代相传,延续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街坊在购买疍家糕
“我们本地人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疍家糕,过年的时候吃得最多。”梅姐笑道,过年时间比较充裕,而且宰杀鹅、鸭多,疍家糕中放入鹅膏这类动物油才更有香气。
冬天寒风瑟瑟,与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屋中,桌上摆放着让人食欲满满的菜肴,还有香糯嫩滑的疍家糕。悠闲地吃上一口“撑粉”,听老一辈说起从前在水上漂泊不定,以船为家的日子,这大概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吧!
这个周末,
一起来尝尝疍家糕?
哪里能吃到疍家糕?
鸿仔传统蒸糕
(视频取景地)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
海鸥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
编辑: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