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SCI至上”!两部委重磅文件出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9
导读

通知中提出,要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

近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

编辑|魏小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很好,教育部和科技部反对‘SCI至上’的规定出来了,关键看执行,让我们拭目以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后,一位业内人士在社交媒体中兴奋地表示。

其提到的新规,是近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教科技[2020]2号文件,文件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

通知中提出,要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科和学术评估,优化职称(职务)评聘方法,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树立正确政策导向。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医界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都对医疗界“唯SCI至上”的风气提出了质疑。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SCI论文“毁掉”了一批年轻人,一是因为医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发表论文上而不好好学临床;二是因为有些人写假文章或买文章,一旦被发现后,科研学术生涯便毁于一旦。

而知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也曾表示,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出现了“大跃进”。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当数量发表的SCI论文也是为SCI而SCI。“因为发表SCI论文成为刚性需求。尽管SCI文章越来越多,真正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几乎为零,至少廖廖无几。”

据胡大一介绍,大学之间,医院之间都在拼SCI,不交上一定分数SCI论文的博士生可离校,但不发学位证书,“不见鬼子不拉弦”,一手交SCI,一手交货(证书)。之后的职业人生都被SCI捆绑着。

人民日报也曾撰文称: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

胡大一更是直言,“一些热爱临床工作,麻醉、手术、临床水平很好,不随波逐流,坚持医生天职的优秀临床医生被边缘化,在大医院无立足之地。于是出现了绝非个别的有SCl又听话好用,但上手术台就手抖的人当上了科主任,我不议论其他科,心外科就有,还不是个别。”

而这一医疗界荒唐现象,在两部委的重磅文件下,或许即将踩下刹车了!

附: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6372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