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袁世凯,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对于他的生平即使不能做到如数家珍,也能做到略知一二。
他的一生,纵横捭阖两个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
人们对他的评价负面的为多,对他的印象也多是停留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企图复辟帝制,以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造就了他史官笔下的“窃国大盗”和“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近期读完了李宗一老师的《袁世凯传》一书,对于袁世凯本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以大量的历史细节鲜活地再现了一个乱世枭雄翻云覆雨、竞逐群雄的官海传奇,并因此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一个时代的缺口。虽然袁世凯在史官口中是十足的大坏人,如果辩证的看这个人,我们也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01 要善于借势
袁世凯有一句话:“遇到难事要有“撼大树”的思想。”意思是说办大事不能急,要发动众人的力量,你推一把,我拽一把,他踢一脚,用力了的人多了,那棵树自然也就会被撼动,最后,你只需要轻轻顺势而为就很容易成功。
袁世凯很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推翻清政府袁世凯居功至伟,但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当然不是。有革命军的起义造势,有黄兴的不断宣传发动,有改良派的长期努力,更有孙中山先生的不懈奋斗,袁世凯只不过是最后关头,在孤儿寡母的隆裕溥仪面前威逼利诱、欺瞒哄骗使之就范,其实,袁世凯就是最后压死大象的那根稻草。为什么袁世凯能够成为最后的那根稻草?因为他懂得借力,懂得借势。
我们普通人难以做大事,但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烦心的事,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不急躁,思考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或缓一缓寻求其他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02 要顺应历史潮流
坏人也有闪光的一面。袁世凯一路走来,走得辛苦也走得顺利,是他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但为了那八十三天的称帝,他毁了一生的成果,如果他不称帝,也许历史不会那么评价他,即使不是英雄也至少会称其枭雄。没有看这本传记之前我一直是以“坏人”来评判袁世凯的,读后才汗颜自己的单薄与浅陋。
袁世凯出生的富贵是他无法选择的,纨绔作风也非他一人独有,富家子弟的通病,他也曾十分的有志于科考,不下三次入科场,他最初还是希望做一个好青年的,但那条路对他不通。天生有才的他,必须有用武之地,他不得已选择了一条有别于常人的路。
他一直非常用心地经营着每一步,他非常的聪明,练兵十分有方,善于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经验并运用外国人,这一点在清朝那样的封闭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训练的北洋军相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他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也是个政治天才,像这样的人迟早他都会有所作为的,只是,有的人是顺历史潮流而动,有的人是逆历史潮流而行。
可惜,袁世凯在最后关头选错了路。如果他当时顺应历史潮流,将中国以和平的方式由帝制引向共和,他本人也可籍此成为中国的“华盛顿”而永载史册,而不是史官和普通百姓口诛笔伐的对象。
03 历史没有绝对的公正,需要辩证的看待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对待历史上一定要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这本书的作者就坚持了这一观点,客观公正地介绍了袁世凯有功有过的一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样一个晚清历史中的重要人物。
毫无疑问,袁世凯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用和平的方式终结了满清的统治。其实除了加速满清帝制的瓦解,我们的春节也是袁世凯首先制定的,近代中国的警察制度也是袁世凯首创,但是因为他身上重重的卖国贼标签,我们会有人称袁世凯为中国的警察之父吗?我想没有人会这么做。
其实我们更应该对接触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好人,就一昧地歌功颂德;也不能他是一个坏人,就忽视了坏人身上的可取之处,极尽可能去扭曲这个人物,却不去承认坏人身上也有闪光点。
从一定意义上,历史人物是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也是历史的缩影,而历史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和条件。不能把历史和历史人物割裂开来。评价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一致的。评价历史的尺度和评价历史人物,都要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相联系,都要坚持历史的辩证分析方法。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评价,都应本着严肃认真,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单纯以主观好恶为标准,那种对历史人物肆意抬高、神化或歪曲贬低、“恶搞”都是不可取的。
出自:今日头条 求智读书